从象牙塔走进田间地头 吴应蝉和农户们的共富梦 2022年05月31日  

吴应蝉(右)。李炳延 摄

叶明鹏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云颖

  他放弃大学教师的稳定工作,义无反顾回乡创业,致力传统农业,打造精品农创。经他“包装”后的农产品,从原本在街头小摊“称斤卖”,到如今精品礼盒“论个销”,品质和价值都有了质的飞跃。他的“柑橘经济”亩产2万余元,公益助农,将滞销的500多吨花菜一售而空。

  他是吴应蝉,现任温州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理事、乐清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从2018年至今,他所创办的岭底山珍公司一直坚持为家乡的农产品拓宽销路,带领一批农民们走出了一条助农兴农的共富路。

  “小农经济”寻突破

  在吴应蝉的脸上透露着一股认真的劲,框架眼镜透着淡淡的书生气。十年的教师生涯,培养了他坚韧不拔、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的优秀品质。从大学教师到回乡务农,哪怕所有人都觉得他没希望,依旧不改初心,坚守梦想。

  “回到家乡,我发现本土的农民不了解市场,对市场没有判断,更不会运用市场发展农业经济。”吴应蝉说,“今年什么卖得好,明年就大批种植,风险大不说,产值收益还不稳定。”他发现家乡的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为了从中寻求突破,找到发展的切入点,他查阅了大量国外“小农经济”的相关论文,取其精华,并将理论投入实践当中。

  2018年,吴应蝉引进红美人、春香两个柑橘品种,清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每5亩地种植的柑橘产值能达到10多万元,为许多普通农户的家庭带来了增收,种植户们喜上眉梢。

  打造高山“金果果”

  在清江的多轮尝试下来,吴应蝉渐渐感悟到,不同农产品营销的运营模式存在异曲同工,他开始勇敢挑战农创精品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家乡清江镇一衣带水的岭底乡山地农田资源丰富,土壤肥力层深厚,空气与水资源无污染,高山温差大,日照充足。岭北五亩田的盘菜、番薯,艾竹的土豆……天然优质的农业生态深深地吸引了吴应蝉。

  作为乐清市高山精品水果和高山生态蔬菜农业重点开发的产业基地,岭底枇杷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量1500多吨,黄灿灿的“金果果”成为岭底农业的“金名片”。在枇杷种植的规划上,吴应蝉提倡将红枇杷转种白枇杷,通过改变品种,从而提高枇杷的市场经济价值。将南充、珠璋、仰后、夏林头等四个枇杷高产村设为四个产区,从品控、标准化、产业规划、销售等方面实施管控。

  有了计划之后,吴应蝉积极对接浙江省农科院、庄稼医院开展产业规划与技术支撑合作,定期请专家实地授课、指导种植生产。规范化培育高品质枇杷,确保甜度均在16度以上,彻底改变了以往农业种植凭经验、靠人工的落后生产方式。

  枇杷成熟后,分三类品级选果、定价,精品包装后出售。直接与“邮乐购”电商平台战略合作,为“天下粮仓”“乐耕清耘”等平台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并与中国邮政达成物流配送协议,形成种、产、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直播带货、微信小程序网销,一番努力之后,今年,截至目前,约2万箱枇杷已售罄,枇杷几近脱销。

  成功的背后,总是不乏辛勤的汗水。在筹备这场农创传奇过程中,吴应蝉埋头苦干,曾一连5天吃泡面充饥,有时一天只睡两小时。他扎根在田间地头,和农民探讨种植技术,监管生产加工,步步统筹,精心规划。他一家家上门走访,一户户做好思想工作,磨烂嘴皮,走破鞋底,换来农户的支持与理解。

  绘就乡村“新蓝图”

  土地变“黄金”,农民成为最大的获益人。合作时,岭底山珍公司会向农民支付20%的成本预付款,主动替农民承担风险,提供经济保障。

  去年,他和农户签下合同,种植3万公斤盘菜,按照高于每公斤市场价2元的价格统一收购。经过一系列标准流程、生产监管,保质保量,通过品牌运作,达到农民增收。

  尝到了甜头,不少村民都看到了希望,不少村集体开始主动投资入股。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吴应蝉坚持将高山优质农业作为山老区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以品牌化运营作为重要抓手,建立“村集体+共富基金+社会资本”的全新融资平台,发展过程中由乡农合联投入1000万元牵头成立乐清市岭底山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健全和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公司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和农产品初加工体系的完善。

  为了进一步实现高山农场经济的社会价值,吴应蝉计划将部分利润拿出来,作为岭底乡慈善基金,本着和岭底乡政府共同的愿景,让弱势群体一起共享高山农场经济发展红利。

  “80亩高山大棚西瓜,6月底马上出产了,长势喜人,农户配合度极高。”吴应蝉说,心中早已绘就了“三年产业规划”的振兴蓝图:创新发展枇杷罐头、杨梅干、红薯条、红薯粉条、蜂蜜等产业,打造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打造示范性基地,实现农产品溯源化,产业发展向数字化农业革新,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农科站点,开展农户培训,走向科学发展的正轨;兴建仓储,冷藏保鲜蔬果;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直播间,促进就业转业,助力乡村共富事业。

  “今年枇杷创新产销模式还是初尝试,由于受到气候等不可控因素影响,细节上稍有欠缺。”吴应蝉诚恳地说,希望广大顾客多多理解,通过这一轮销售,我们总结经验,相信以后会做得更好,为高水平打造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岭底样板”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