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他“冯知己”
我叫他“冯知己”
我试着拉长镜头,仔细梳理冯晓京30年的收藏经历和现在的生活,对他似乎有了一份新的理解。
他原本是个商人,沿着那时候乐清人由供销员而代理商的轨迹,从事电器贸易。但在商务活动中,他接触到了陶瓷艺术,并开启长达30年的收藏历程。这是他的一个新领域。但相较电器贸易而言,最初属于业余的兴趣爱好,只是“餐后甜点”。
但别小看了这份“餐后甜点”,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决定回乡创建博物馆,随着电器生意有儿子接棒,它逐渐转变成了冯晓京的正餐。
这个转变,冯晓京用了30年。
这30年,他的日常生活,谈论的话题、接触的人事、身处的环境,都与文化艺术有关。他不但建起了一馆一窑,融入乐清和温州的收藏、文艺等社会组织,担任理事、副会长等职务。他的身影还时常活跃在公益活动现场,捐款、捐作品,或讲课、担任策展人等。
他还试水“学厨”,随华师大教授学习古文字,随乐震文等名家学习书画创作,随汪开潮等学习陶瓷制作……他博采众长,勤学苦练。
“我经常会写字画画到深夜到凌晨,沉浸其中,全然忘记了时间。平常喜欢一个人待在馆里,与藏品相处。每每出差回来,不管多晚,都要在窑馆转一圈,与藏品们见个面,说会话。”冯晓京说。
可以说,随着博物馆和瓯窑的创建,这“餐后甜点”彻底成了冯晓京的正餐,至于电气工程,则退居“业余”。
不知觉间,冯晓京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都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已是冯晓京的主要日常。虽然他名义上依然横跨“艺术”与“商业”两界,但艺术无异是他愿意承认和从事的主业。
我觉得冯晓京是个深情的陶艺追求者。
“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实体企业,没有一个高科技企业”,对此我的理解是,冯晓京的这份追求,是一种弥补,也是一份自我实现。
陶瓷是艺术,也是科技。科技与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创造,也是情怀。这份追求,更是精神价值层面的追求,不关乎成败,或超越世俗所谓的成败。
在追求中,他用他的想法、看法、做法、活法,如同用一砖一瓦,铺设他的道路;如同用一凿一斧,雕塑出他的“自我”。从此,他是“冯自己”,开启了“心怀妙趣得自在”的活法。
追求者永远年轻,永葆青春。赵乐强先生曾说,冯晓京是个葆有童真的人。无论对陶瓷艺术,还是日常待人接物,他都是一个率真、诚挚、本色的人。
我懂他了,叫他“冯知己”,也祝福他,一路奔赴“心之所向”,怎样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