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 背后是冷空气的“权力更迭”
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
背后是冷空气的“权力更迭”
■潇湘水冷
嘉定二年(1209)的一天,84岁的陆游自入秋后便受时气所感,罹患膈疾(一种食不下咽的疾病),直到这一天才小有起色。健康状况的变化,兼以时气的迁移,都成了诗兴最好的助推剂。陆游一口气写了8首小诗,系名《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详细记录了这些时日的生活。在这组诗里,诗人吃着清粥小菜,喝着盈尊绿酒,伴着半窗竹影,抄着闲淡小诗。家仆和侍童都贪睡,伴着半窗竹影半梦半醒,唯有诗人自己抱着贪暖的狸奴,在这点滴的生活余味中,恍然连少年时“大冠长剑”的梦想也成了痴梦一场(要识放翁真受用,大冠长剑只成痴)。
这个惹得陆游诗性大发的日子,就是寒露。作为秋日的倒数第二个节气,秋意至此已算是极盛。陆游在诗中感慨,自己生病至寒露才小愈,实在错过了太多秋日的景色(穷销壮岁功名志,病过新秋赏咏时)。幸而,陆游终究还是在寒露前有所好转,没有错过人生中最后之秋。那么,就让我们从嘉定二年的这个秋日开始,探寻寒露独有的秋日风景吧。
寒露,一年中第4个以气候现象命名的节气,也是第2个以“结露”命名的节气。正如春季有两个以“雨”命名的节气一样,秋季也有两个以“露”命名的节气——白露、寒露。虽然都得名于结露现象,但其背后反映的气候态势与驱动力不尽相同。白露时节,北半球日照减弱,但气候总体上仍受暖湿气团控制,其结露形成的原因是昼夜温差加大。寒露时,来自西伯利亚等地的干冷空气团开始频繁南下,实力强劲,成为天气舞台的“主角”,带来的不再是夜间的短暂降温,而是彻底压低整个地区的气温基础,使得夜间气温更低,露水寒彻入骨,故得名“寒露”。白露的“露”,只是气温下降的小小预警;寒露的“露”,则正是北方冷空气开始占据主导的宣告。寒露是一年中第一个以“寒”命名的节气,正缘于此。
虽然名字已经带上“寒”字,但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寒露的“寒”是比较舒适的。北方地区暑气的湿沉被一扫而空,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气温恰到好处地转凉,白日里阳光和煦,真正当得起“秋高气爽”的赞誉,正是外出登高、赏尽层林尽染的绝佳时机。南方的“寒”更是酷暑中人们的救命稻草,许多地方气温的回落才算成了定势。除了部分极北地区或西北内陆地区已经大雪纷飞,总体来看,寒露正是一个秋味正浓、适宜赏秋的好时节。
寒露赏秋,首先要赏的是菊花;寒露赏秋,第二赏的要数红叶;寒露赏秋,第三赏的是蟋蟀;寒露赏秋,第四赏的是瓜果。
当然,农业社会的劳动者要想在寒露时悠闲自在地赏红叶黄花、品美酒佳果,首先得完成节气必有的农事劳作。《齐民四术》记载,寒露时的主要农业活动有“刈晚稻。拔稗。收脂麻、大豆。种油菜。收柏子。收荷叶,种豌豆、蚕豆”。除了油菜和豌豆以外,都是收获一年劳动成果的工作。据《农学合编》“夏至节后十日种,寒露节后刈,为晚稻”可知,寒露时收获的为夏至日时播种的稻谷。
作为观赏植物的草木花卉,在寒露时同样需要精细的打理以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冬。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详细介绍了兰花养植的注意事项。高濂指出,草木生长其实是由人的心意而定(草木之生长,亦犹人焉)。一盆兰花,如果主人照料得宜,很快就能长满一盆。此时若要分盆,给兰花创造更宽裕的生存空间,就必须格外注意分盆的时间。高濂认为,最合适的时候在“寒露之后,立冬以前”,因为此时植物的能量不再提供给茎叶生长,而是向根处积聚,其枝叶也已生长成熟(盖取万物得归根之时,而其叶则苍,根则老故也)。即便如此,对待兰花仍需谨慎。高濂曾因顾惜花盆,选择将兰花挖出后分盆,结果即使已经十分小心,还是伤到了兰花的根系,养了三年,兰花依旧没什么生气(犹至困踣于今)。从此之后,高濂给兰花分盆,都会毫不吝惜地先将花盆打碎。
对高濂来说,看着那一盆“困踣”的兰花,或许依稀也能见到自己的影子。据屠隆为其《遵生八笺》所撰的序文,高濂幼时便曾与这盆兰花一般,“少婴羸疾,有忧生之嗟”,因为生病,身体孱弱,甚至有自己是否长命的担忧。但这样的先天状况,并没有使高濂成长为一个自怨自艾、伤春悲秋的人。相反,他选择了更加努力地生活。终其一生,高濂都在学着如何精心地照料自己。在身体上,高濂“交游湖海,咨访道术,多综霞编云笈,秘典禁方”,广泛搜寻养生秘方,并将其总结整理为《遵生八笺》,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在精神上,他“家世藏书,资其淹博”,甚至提出了一整套辨别宋刻本的理论,还总结了图书保存防蠹的方法,为许多医书的保存和版本辨别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已然预见的如秋风萧瑟的人生里,高濂偏偏靠自己的努力,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更可贵的是,高濂重视养生,却不把人生过成乏味的机械运转。或许你并不认识高濂,但你一定听说过他所写的《玉簪记》。《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贾母批驳完才子佳人故事的陈腐旧套后,回忆自己的少年往事,便言史府也曾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真的了。”能被《红楼梦》作为戏目代表收录,足可见《玉簪记》在明清时的知名度——是的,除了是养生家、藏书家之外,高濂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剧作家。
但这依旧不是高濂人生的全部。在《遵生八笺》中,他的研究涉及“居室运用,游具品物,宝玩古器,书画香草花木之类”诸多方面,且有独到的、自成一家的见解。在《清修妙论笺》中,他畅议论释、道高论;在《四时调摄笺》中,他阐发顺应阴阳节序之法;在《起居安乐笺》中,他探讨日常的养生智慧;在《延年却病笺》中,他传授疾病治疗的良方;在《饮馔服食笺》中,他记录如何越吃越健康;在《燕闲清赏笺》中,他品鉴赏玩器物……如此点点滴滴,记录的不是高濂的学识,更多的是他对生活中闲情雅趣的珍视。
除了高濂以外,冯梦祯、汤显祖等文人各显其能,潜心经营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所生活的嘉隆万年间,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高濂身后,大明王朝不可遏制的衰败亦如寒冬一般倾轧下来。高濂、冯梦祯、汤显祖,都曾为京官,切身感受过政权中心的风暴。但在无法改变的世事面前,他们还是在琐碎的四季三餐间找到了灵魂归处,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在刘伯温所著《郁离子》中,曾描述一棵庇护了逃难越人的大树,“骄阳赫而不吾灼,寒露零而不吾凄”。学会发掘生活中的小美好,你自会成为寒露时节庇护自己的那棵大树。
一滴寒露,折射出的是时节流转的微光,也是人间百态的静观。寒露之“寒”,并非万物凋敝的前奏,而是生命转入沉潜与内省的信号。时节虽有寒暖,人生亦有顺逆,但若能如欣赏寒露一般,在一箪食、一瓢饮中,找到自愈和自得的温度,相信你我亦能如古贤一般,静观四时,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