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的“国庆”
古代王朝的“国庆”
■直良巨员
在君主制绵延了两千年的中国,古人们的“国庆”指的是“国之庆典”,欢庆的是国家喜庆之事。主要是围绕皇权进行的庆祝活动,如皇帝的登基、生日、婚娶、更换年号等,可以说,古代的国庆节与如今的国庆节是截然不同的。
一
追溯到秦汉时期,中国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庆节,甚至连生日庆祝的习俗也不存在。据宋人赵彦卫笔记史料《云麓漫钞》记载:“魏晋以前,不为生日”。当时人们更多地使用生辰八字来占卜命运而非庆祝生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生日的概念逐渐传开,为后来国庆的诞生提供了文化土壤。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中国人开始重视庆祝生日是受佛诞日的影响。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诞生日为农历四月初八(一说为二月初八)。这一天南亚地区的人们会郑重清洗佛像,将之放入车中或轿中,四处游行,接受信众的礼拜和供养。
这种习俗随佛教传入中国,《魏书释老志》就曾载道:在北魏,每到四月初八,太武帝拓跋焘都会亲自登上城门楼,观看浴佛游行的盛典。佛诞纪念日的流行,直接影响了六朝人对生日的观念。
据《颜氏家训》记载,南朝梁元帝在每年的生日那天会“设斋讲”。到隋朝,隋文帝杨坚曾颁布法令,自己生日当天全国不得屠宰,两者都是受了佛诞的影响。
“国庆”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大诗人陆机的《五等诸侯论》中提到:“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这表明在古代,确实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国庆庆祝活动。
南朝宋鲍照《数诗》里写到:“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诗中的“国庆”指的是正旦(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
唐·司空图《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记载:“翌日堰乃成,……徒令邑里交贺,合乐以迓之,流闻京师,中外以为国庆。”这里的“国庆”又不同于前面说的时令节日,是因事而庆,指堤坝建成后,举国同庆。
《史记》记载文帝登基之夜,下诏书曰:“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你看,皇帝登基,不仅大赦天下,还赐民众酒食,真是“君王乐,则百姓喜;举国欢腾,谓之国庆”。
这么看来,古人们可比我们幸福多了,因为他们有很多个“国庆”!
二
到了唐朝,古人们才终于有了一个与今天较为接近的“国庆节”——举国为皇帝过生日!为皇帝庆祝生日,已成为宫中一项经常性的“君臣同乐”活动。
玄宗即位以后,很快展现出惊人的领导手段——平息了宫廷斗争的隐患之后,对内轻徭薄赋、鼓励农桑,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对外采用军事与和亲并行的政策,在与各周边政权的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以上这些功绩让玄宗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不世出的圣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在几经推辞之后,他在泰山完成了封禅大典,向当今和后世人宣告自己是受天地眷顾的优秀君主。
封禅后第4年,玄宗这一天照例为自己庆生,宴请百官。宴席结束后,当年带头建议玄宗封禅的两位丞相源乾曜和张说,率领文武百官上了一通奏表。
其大意是:自古以来,圣人的生日就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像陛下生日这个“二气含神,九龙浴圣,清明总於玉露,爽朗冠於金天。月惟仲秋,日在端五,恒星不见之夜,祥光照室之期”的美好时刻,理应被定为每年固定的节日,好让天下百姓庆贺自己得逢盛世啊!
听罢,玄宗当然是龙心大悦,当即下令第二年(开元十八年)开始设立“千秋节”(八月五日),并将此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后每至千秋节,唐玄宗、杨贵妃都在京师长安兴庆宫内花萼楼,或在东都洛阳内广达楼前举行盛大宴会和乐舞表演,与文武百官、百姓同乐。
除了大开宴席,据说在“千秋节”这日,朝廷还制定了与之相关的休假制度(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如此,听起来是否有了“国庆”的意味了呢?
“千秋节”,后更名为“天长节”,成为全国性的庆祝活动。在这一天,朝廷官员可以享受三天的法定假期,而民间则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包括宫廷宴会、民间的歌舞、戏曲表演、祭祀仪式等。在唐朝,宴会上会有雅乐杂技、动物马戏以及宫人表演的乐舞。其中,马戏舞马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三
自唐玄宗以个人寿辰作为法定节日后,后代皇帝也纷纷效仿,这就不得不提起“圣节”,“圣节”是对于唐、宋两代帝王诞辰的统称,如“千秋节”也属“圣节”,其在唐代就有了雏形,只不过在宋代的庆祝仪式和活动较为流程化。
宋代几乎所有的皇帝以及部分皇后、太后都有圣节。如宋太祖圣节长春节、宋太宗圣节寿宁节、宋真宗圣节承天节等,由此可见,“圣节”在宋代已经成为皇帝的定制品,且节日当天的礼仪非常隆重,比如簪花、上寿、敬酒、奏乐、赐物等,以及发布禁屠以及赦免一部分罪犯的政令,当然,官方还允许官衙休假一日,以彰显政通人和的景象。
宋代还有一个最贴近于现代国庆节的节日,名为“开基节”,顾名思义,此节是为纪念宋王朝的建立而设定的节日,即王朝基业的开始,为每年的正月初四,并被纳入五礼嘉礼之中。据说宋代官员在开基节这天也会获得五日的假期。
到了宋代,国庆的庆祝方式更加注重文化,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美食,文人墨客们会借此机会吟诗作对,龙舟竞渡、歌舞升平等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到了明代,“万寿节”之名取代了“圣节”。万寿意为万寿无疆,也是为了给皇帝祝寿而制定的节日,“万寿节”在明代的地位非常之高,与“元旦”“冬至”并称三大节,为当时宫廷中重视的礼仪活动,并一直流传至清朝。
每逢万寿节,在京的王公百官会进宫朝贺,各地的文武百官则设置香案,向京城的方向行大礼,京城的匠人们还会提前对街道进行装饰,节日期间还会禁止屠宰、不理刑名,举国欢庆,到处歌舞升平。
到了清朝,康熙帝的六旬万寿盛典,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规模之大、筹备之精细,堪称历代之最。
文艺表演同样是古代国庆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安十二时辰》中所展现的舞剑、吐火等民间文艺,便是在这种重要场合中大放异彩。唐玄宗时期的千秋节,就有精心策划的舞剑、摔跤、吐火、走钢索等表演,甚至还有骏马在大力士举起的木板上跳舞的壮观场面。
明清时期,国庆庆典中,有满族特色的鹰旗颁发、射箭比赛,也有汉族传统的舞龙舞狮、耍花灯等,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尊重,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
明朝皇帝亲自主持祭祀仪式,向祖先与天地神灵致敬。民间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戏曲表演等,也是庆祝的一部分。
到了清朝,文艺表演的形式更加多样,各地衙门、会馆、商铺张灯结彩,闹市区悬挂彩幔,舞榭歌台处处精心布置,彻夜通明,营造出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随着时代的更迭,国庆节的含义、时间、内容皆有不同,但不变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期盼和平、国泰民安、丰收祥和的民族精神。
在这些庆祝活动中,人们不仅享受物质上的丰盈,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通过各种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