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文化周刊

“中国”的由来

  “中国”的由来

  编者按:62年前,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后来被命名为“何尊”。何尊铸造于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50年前,考古学家发现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大意是说,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的王都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在中国安家(建都)了,统治民众。显然,铭文中“宅兹中国”的“中国”,就是指周武王的王都。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两字。为什么周武王的王都可以称为“中国”呢?葛剑雄先生在著作《何以中国》里深入详尽地探讨了“中国”的由来。

  ■王常权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距今5500年到3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距今5100年到4300年,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着戈守卫着。为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囗”。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囗”。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任何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集合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1000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称为“神州”。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邪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但秦朝的存在时间太短,这个“中国”概念尚未普及,在西汉前期还与传统的、狭义的“中国”概念并存。狭义的“中国”相当于中原地区,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人民”即指中原的居民。一方面,“中国”就是汉朝的代名词,尤其是对外而言,如在汉宣帝议定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朝见仪式时,萧望之提出的原则是“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另一方面,在汉朝内部,“中国”的定义还不一致,如对边疆新设置郡县的地区,当地民众已经认同中国,但此前已经设置郡县内的民众还不将这些地方当作中国。汉朝疆域内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的部族聚居区,也往往被认为不属于中国。

  此后建立的中原王朝,东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无不以中国自称,无不以中国为本朝国号的代名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易姓,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从未间断。在分裂时期,分裂的双方和各方,只要有统一的愿望,或者为了取得合法性,都会以中国自居,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但当统一恢复,双方或多方都成了下一朝修正史的对象,即都被承认为中国。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或者入主中原,或者统一了全国,也必定会以中国自居,如西晋、十六国时期匈奴建的汉、前赵、夏、北凉,巴氐建的成汉,羯人建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氐人建的前秦、后凉,羌人建的后秦,乞伏鲜卑建的西秦,秃发鲜卑建的南凉;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建的北魏、东魏、西魏;以及后来的南诏,大长和大理,渤海,契丹建的辽朝,党项建的西夏,女真建的金朝。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天山南北,实现了空前的统一,疆域北至唐努乌梁海(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使中国的概念扩大到1300万平方千米的空间范围。但清朝的国号、正式名称还是“大清”“大清国”,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除《尼布楚条约》因没有中文文本(是满、俄、拉丁三种文本)而使用“中国”一词外,其他全部称“大清国”。“中国”一词还有两种用法,有时是指清朝全部疆域,有时仅指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省,而不包括满洲(东北)、新疆、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大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各一小部分地区)、青海、西藏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多数场合即称“中国”。从此,“中国”成为我们国家的正式名称,其空间范围覆盖我国的全部领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涵义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