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文化周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直良巨员

  9月23日2时19分,节气交到了秋分,秋分一般都在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到来,那是因为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12小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解释:“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如此看来,秋分的“分”就是半的意思。过去把秋季分成孟秋、仲秋和季秋三部分,秋分正处仲秋,所谓的平分秋色,说的就是这个重要日子。如果说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都踏上了征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秋分时就是收敛,在告别,在隐居。

  一

  秋分为八月中。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过了一半。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分,只不过春分阳在正东,阴在正西,之后,阳气越来越占上风,雷发声,燕子飞回,夜越来越短。秋分阴在正东,阳在正西,之后,阴气越来越占上风,雷收声,燕飞走,夜越来越长。春分后,春水长流而浩荡;秋分后,秋水蹉跎逐渐凝滞。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6小时或5小时,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以“秋分”为例,就有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这三种情况。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从人体的感知来看,北半球的秋天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尤其是南方,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之后,降雨量开始减少,气候越来越干燥,很多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裂、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即使喝一大杯白开水,仍然难以解渴。这种现象被称为“秋燥”,应对秋燥的方法只能是静心,是韬光养晦。

  春生春种,秋收秋敛,四季到了秋,不论是从其蕴涵的自然意蕴,还是从公众所赋予的人文色彩,秋分都含有万象收藏,积蓄力量以迎接严冬的到来。之所以有这样的景形呈现,是因为在时间节序的推进中,经过春和夏的播种和耕耘,在“运筹帷幄”和“激情燃烧”的蓄势之后终于迎来收获。从这个角度说,秋分不论从自然,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层面看都含有“收养”的意味,即重视内收,养精蓄锐。

  秋已至,冬不远。秋分既是告别,也是新生;既是告别旧的时空,又是进入新的时空。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新旧更迭过程中,不仅有继承,更要创新。当然,收敛中的蓄势待发则是一种积极而为的自我突破,其间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灵寄托和祝愿。

  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寻找,秋分的本质在于收养。秋分的哲学是一半对一半,杭州灵隐寺有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意的事情,能一半顺遂心意,就很满足了。

  二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在此9月下旬,阴阳数再少一阳,时空进入到休止状态。人们看此时的阴阳排列,是上乾下艮,德性止而健。这意味着世界万物有了根本性变化。秋分时节此时天南山北,天下有山,这种意味是深长的。

  不仅自然节气里太阳向南走了,中原北方渐次入冬的平原大地也无可留恋。社会治乱循环,天灾、战争、动乱频繁,此时人们要生存,就得跟随太阳,学习太阳。太阳南行已经给了人们象数上的启示,这就是天下有山,山中有天。在平原之地难以活命之时,人们就会扶老携幼、举家搬迁,因为天下有山,人们可以躲到深山老林中去;因为山上有天,山中生活又自有天地。

  人类从山边走向平地之后,基本上把山当作背量,当作生活的一个辅助性存在,当做偶尔能从中捉野猪、野兔、狐狸等野物作为生活的调剂。这时空最初也叫掾”,即是捉小猪的意思,引申为辅助的意思。后来人们发现,天下的山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新生之地,是避开乱世的天地。

  因此这一时空就是人们寻找新家园的时空,人们月夜走向新家,“走”“月”以及代表家里的“豕”,三者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遯”字,这字和“遁”同音,也可通假,即是天山卦的名字。“月”和“豕”合起来是小猪的意思。小猛跑路,很容易跑出人们的视野,而躲在深山老林中。

  天山时空从“掾”到“遯”再到“遁”,有这样的历史经验,今天它更多地表示隐居、躲避等意。叶芝曾咏叹:“我就要动身走了/去心灵自由之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混巴的房子/……从早晨的面纱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拍打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内心深处听到这声音。”

  人们观察天山遁卦,在师卦时空过后,正是茶毒天下之后、大兵之后,必有凶年,表示该离开此地,寻找新地了。遁卦的“系辞”是:“亨,小利贞。”因此,这时空是通达的,虽然不能举大事,但能够全身远祸,所以说“小利贞",它适合做小事。

  遁卦的“彖辞”是:“亨,小利贞。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退之时义大矣哉!”

  人们强调说,遁卦能够通达,在于退避时即行避让,所以能够通达。阳刚得到合适的位置也得到呼应,就能够随时而行,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小利贞”的意思。人们还说,此时小人也得于守着正道,因为其势力渐积而增长,如不守正道,必造成天下大乱,成为乱世一赌徒。所以说小人也利于守着正道。由此可知,遁卦的时义是重大的。

  遁卦的“象辞”是:“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人们说,天下有山,这是遁卦之象。君子体察此象,远小人,不以恶对待他们,但要分辨清楚,采取严厉的态度,挂冠悬笏,自甘退隐。

  遁外时空有小人,其中有深刻的道理在。我们常说“人走茶凉”“墙倒众人推”。人走即遁,墙倒如遁。鲁迅就无限感慨地说过:“有谁从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

  其实鲁迅的命卦就是“遁卦”,他躲在租界里写作时,曾作诗名为《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当然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是遁卦人,他的名言是:“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里还要说一个朱熹的段子。宋宁宗庆元元年,即公元1195年,南宋兴起了一场反“道学”运动,右丞相赵汝愚被罢出朝,兵部侍郎章颖、国子祭酒李祥、临安知府徐谊、国子博士杨简、太府寺丞吕俭等人因此被相继罢斥。大理学家朱熹认为自己“蒙累朝知愚之恩”,草拟《封事》数万言,为赵丞相辩护。诸门生皆以为先生必罹祸而试图止之,朱子就是不听,后蔡元定建议以筮决之,遇“逐之同人”(一说“逐之家人”),先生默然退,取奏稿焚之,更号“遯翁”。

  这就是朱熹好遯翁的由来。如此又想到了小说《围城》里,钱钟书先生给方鸿渐的父亲取名为方遯翁,是不是也和朱熹更号为“遯翁”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