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文化周刊

性本溪山适俗韵

——品读陈友中新著《本色集》(二)

  ■李永鑫

  静心阅读陈友中兄新著《本色集》(二),颇觉享受。诗人前一本诗集出版没几年,又得第二集五百余首,可见勤奋如斯。本集涵盖青年时代创作近百首,时间跨度大。也正因此,于风格和质量上难免参差。但总体保持高水准创作心态,日趋成熟,不少长诗渐至精湛。渐渐地,我完全沉迷于诗集丰富的生活场景、深沉的亲缘情思和唯美的自然景色。陈诗朴实、简练,看上去只是信手拈来,并无任何技巧。不过,慢吟细哦深入理解,则又发觉,作品另具一番滋味,如往日登白龙山时掬一捧龙溪之泉,手感清凉,眼观清淡,口饮清咧,还有一丝丝甜味。且看《枇杷凌寒开花感赋》:冬梅一树誉爬枝,先放枇杷未入诗。名在岁寒三友外,文人歧视庶民知。冬日梅花凌寒争艳,自古文人墨客竞相赞扬,且以此引以自傲,但有谁知道这枇杷亦是寒日开花?我只知初夏食枇杷,甜香满颊,并不觉察花期。顶多知道枇杷蜜上佳,枇杷叶止咳。我顿悟,这枇杷有梅花风骨,梅花却无枇杷实惠。为农者岂有不爱?!我想古来枇杷诗有此类比么?幸得手机百度一下,例有白居易《山枇杷》《山枇杷花二首》三首、司空曙《卫明府寄枇杷叶以诗答》羊士谔《题枇杷树》杜甫《田舍》各一首,极显唐诗之美,却无此类比之意趣。我不敢恭维陈诗比肩前人,但敢肯定有创意有新意。又如《咏攀援大厦之紫藤》:攀援高厦欲侵天,凌厉张扬气傲然。不靠自强迎风雨,误将依附作本钱。夏日炎炎,常见紫藤附壁上窜,眼观绿荫霸墙,顿生凉意,即驱暑气,心情亦觉舒畅。但陈诗不仅看出其附壁上窜的傲气,而且油然而生“自强”“戒依附”的理趣,思人之未思,言人之未言,既令时人警醒,亦抒自个胸襟,颇有宋诗之理趣。宋诗好议论,尚理趣,较少唐诗浑雅醇厚韵致,而多在写景抒怀中寄寓诗人对于历史、社会、人生、政治等问题的种种见解,常常于寥寥几语中电光火石般迸发睿智哲思,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宋诗尚理,但不抽象说理,而是同艺术形象紧密结合,假物取譬,以景寄理,升华人生体验,饱含世理人情,再看《本色集》,颇多理趣小诗,莫非宋诗之学?不管如何,我在击节品读时得到不少理性启示,倒也真切。理趣之外,《本色集》有不少短诗,文字简净,语言疏淡。细读之余,颇觉作者善于捕捉生命中诗意感受,独具空灵之气,雅致之韵,令人深感自然清新之美。如《山中吟》之三:春雨洗前尘,群峰鲜露形。杜鹃山下啼,芳草径边明。喜播良种子,乐锄幼苗青。陶令何处去?舒心小丘经。此诗读来通俗流畅,意象明快,镜头切换颇有移步换景之妙,深感山溢仙气,人蕴闲情。细看作于1984年,怪不得作者常言崇学陶诗,于此可见其脉。又如《送客》:送客入幽谷,霜晨气清新。新春已数日,残冬履痕深。迎风树无叶,溪流泉有音。田里荒草烂,绊脚野藤隐。空灵之诗多状春秋之景,如此诗写冬景者不多。诗人并不限于抓住树无叶、荒草烂之萧杀冬景,而是敏锐捕捉萧杀之中生机暗萌。虽是霜晨,但于幽静山径之中长吸一气,顿觉清新。虽是残冬,但于溪涧累石之中俯耳细闻,流泉汩汩。沉迷之际,不觉踉跄,却是野藤隐路,绊脚一惊。好一句“绊脚野藤隐”!景生,人动,诗活了!短短四十字,一番大白话,了无斧凿迹,如掬淡溪水。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吟之,虽偶有韵辙之疵,唯觉诗中别有天地,咀嚼有味,悟而生趣。常与友中兄聊天,就诗而论,其言少时读书颇为推崇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怪不得!品读《本色集》,其诗不失古风传统,让我时不时涌来《古诗十九首》之忆;颇有田野理趣,使我自觉不自觉撷取陶诗《归田园居》加之比照;常具诗史思维,推我向杜诗《三吏三别》钩沉求胜;尤擅叙事缘情,促我思白诗之叙事讽喻。《本色集》中古风叙事长韵颇多,读之有着一种独特的美,在《特别围墙》、《谷雨登白龙山》、《乐清湾烟囱》、《偕学弟重游故园》、《访孝顺桥高炉》、《窗外蜘蛛》等诗中,他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周围的环境、生动的物象以及当时的心绪,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也让这些叙事诗的讽喻显得与众不同,既具独特的诗意,亦生淡淡的忧伤,更有隐隐的正气,读来让我倚案摩娑,暗暗叫绝。《本色集》中诸多古风长韵,深谙此中奥妙,以历史意识介入诗境,形成合金般穿透力,如《婚宴歌》,于绮丽中展示丑陋;如《微信微信》、《喜见虹川钓鱼翁》、《题沙河美人蕉盛开》、《看偷排污水毒气新闻感赋》、《家山杨梅熟之杨梅蒙冤枉》,于繁华中透视危机。此类古风,以诗学之透视镜,窥见历史巨浪下之潜流,确有警世醒人之功。诗贵缘情而发。《本色集》多有叙师生学谊、朋友交情、家常亲情,状往昔峥嵘岁月,抒内心纯净之爱,其情笃笃,其意切切,令人感动。诗言善良,诗语美丽。诗是心灵深处良知的激动,因而是人生路上的修行。诗讲求形式艺术,音律铿锵,韵味悠长。但是,应该有感而发,有血有肉,有情有思,而非照搬硬套,丽词堆砌,冷僻磨唧,虽可摇头晃脑而吟,但缺生活气息,亦无生命律动。《看杜甫》中尾句“吟诗生活化,步步留诗痕”,既是赞杜,亦乃自白。陈友中是一个生态写作创意倡言与实践者,奖誉良多。而且也是一个生态抒写的诗人。生态既是自然生态,亦是社会生态,他不仅写山写水,更多的是写友谊亲情,细小琐碎而不宏大,却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细节的诗象,表达对亲情友谊的深沉之爱,抒发对假象恶行的刻骨之憎,展示生命的本质,使其诗作具有社会诗史的自主意识,颇具哲学趣味。且看诗人写于八年前的《婚宴歌》,把当时乐清特有的婚宴之隆重、排场、奢侈一层层描述,又一层层剥去豪华彩服,揭示“绅士装文雅”、“被人做猴纵”、“剩莱多不顾,糟蹋令人痛”、“花费数十万,穷人百年功”的世俗怪像,诗人憎恶而又无奈的心绪历历可感。再看写于1982年的《白发老妪歌》,见邻地白发老妪持杖荷锄步履蹒跚,从“脸似南瓜积尘秽”,到“破裙飘飘飞”,从“五子俱成家……各自有难处,不肯养老妪”,到“劳作养残躯”,将一个悲剧故事,形象生动地一层层展现出来,令人倾生悲悯之情,顿然与诗人共鸣:“闻言心沉重,多子将何图”。时代车轮不停转动,相信终将碾碎丑恶。但是,天知否?人依在。某些人性之丑于天道恒行中,常常穿上新装被唤醒,因而车轮印辙不能消弥。今天,乐清整治豪宴之风已见成效,经济社会发展非往昔可比,前引两诗中所叙之奢宴与贫妪之象,虽已远去,却实难失忆。如言历史,此诗真乃信史,存此可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陈诗既无万丈豪情,亦无千般婉约,唯有日常生活涓涓细流历历可观,却如其少年手植樟树之叶片,可感觉,可摩娑,叶脉清晰,生机勃然。诗人少年山中生活艰苦,却也滋养他勤奋淳朴的山民本色,及至苦读有成,教职盛誉,诗文佳名,依然本色未泯,常忆旧时生活。《偕学弟重游故园》之三长韵、《锄豆永乐界》、《守拙归田园》、《感受深山旅店》是对青少年山中生活场景及劳作的深情回忆和描摹。《冬日见薯花》、《插扦番薯歌》则如剥茧抽丝一般,从细节上活灵活现地展示种番薯劳作过程,笔端之山民本色毕露无遗,殊为可叹。我曾建议其出版本集时,对早年拾遗中诗律不范之句语加以修改完善。不料,陈兄微笑而答:“几十年前的旧作,存之无妨,真实一些”。由此,山民较真求实之本性更见一斑。诗境之音容声色、感觉之渲染和外物之烘托是唐诗重要特色。宋诗则追求平淡简古,摆脱对外物之依赖,直逼内心,感发高情哲理,归于雅趣清境。阅读陈诗,颇重摄取人文意象,农耕、山行、市井、婚宴、读书、交友等等俗世生活,随手拈来,清吟淡哦,诗句平淡朴实,疏畅易懂,读之余味悠长,让我深深同鸣,沉浸对自己生活往事的回忆。他的一系列悼念诗作写了关于生命、死亡、亲情、梦忆等等,但并未给人以答案,却让人思索生活、生存、生命之本质,感悟时间空间、自我他者、有限无限之关联,让清新之意象召唤灵魂的跃动,让思绪之触角走进旷远的无限,在遐想中遨游,在空灵中回味。在《又见同龄旧笸箩》、《哀悼赵乐波同学》、《悼胡正连表叔》、《清明祭三题》等悼亡诗作中,那种低迥缠绵的情殇,几欲催人泪下。更令我感动者,诸诗并非仅仅悼亡,总觉得有一个超越时间和有限生命的存在在召唤,令人反思现实,叩问社会。突出者如长诗《哀悼胞兄陈逸峰》,将胞兄一生行止叙吟此韵,其哀戚戚,可谓柔腸寸断,其情深深,堪与山水同长!胞兄起自山中一少年,勤勉坚毅,从军从政皆有大成,获称“共和国脊梁”,事迹堪称传奇。诗中不仅仅限于生动叙事和深情怀念,而是将对胞兄的怀念延展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叩问,将胞兄事迹置于时代的反腐败斗争背景中,既落笔生活细节,又不乏意象跳脱,融合诗境与诗思,描述正义除腐败,揭示共产党人初心不变之精神,如涅槃之风凰,光芒四射,带着不朽理念飞向旷远,孕育永不泯灭之希望。万物生生不息,思考永不停步,于此过程中,每日均迎来新鲜之体验和感受。就诗人言,此感受和思考至深至新者,最终凝成诗魂。回味《本色集》,虽个别篇句偶有瑕疵,通俗有余,诗意不足。但就总体而言,诗史见真,诗情显善,诗境呈美,理趣而闲适从容,通俗而诗韵悠长。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诗人当年从岩上厂深山旅店,沿永乐古道而下,随龙门溪泉而流,走出大山,尝酸甜苦辣,历风雨沧桑,至今业成家和,却已霜雪染首,叹矣?喜矣?唯见其少小刻骨铭心之溪山本色,老而弥坚,诗魂灼灼。由此,我借陶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句反义为题:性本溪山适俗韵!并借三月前所诌之诗为结:芒种节观陈友中兄笔架峰照并贺《生态枫帆》出版天皇御驾下凡游,坐对葱茏恋未休。峭壁凌云鹰不渡,清流越涧月常浮。风声古道人情老,雀语斜阳往事悠。且上灵霄偷玉笔,深山旅店写春秋。

  庚子处暑于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