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里,我始终关注着中雁艺博馆的动态,也时常带客人或朋友光顾中雁艺博馆,把它作为一个窗口,看“富裕后乐清人的活法”。
回首盘点时,过往的点滴信息,逐渐化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搭好平台。博物馆开馆后,冯晓京紧锣密鼓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建于1985年的老房子翻新改造,做为瓯窑非遗工坊用房,用于制作和烧制瓯瓷的体验馆。
“我的初衷是,传承瓯窑文化,并以窑养馆”,冯晓京快言快语,“瓯窑传承是心愿,以窑养馆是现实”。
我想,馆是陶瓷艺术的展陈,窑是瓯瓷作品的生产。这一静一动,一个着眼全国陶瓷艺术的展示,一个基于本土陶瓷的创作,相得益彰。
艺术交流。我觉得冯晓京搭建馆窑平台的独特之处在于,促进了艺术交流。他积30年收藏和交游的人脉,常“有朋自远方来”。我参与接待过的艺术家就有乐震文、王驰涛、汪开潮、叶可思和近僧等。
他们不仅来乐清看山海,还与文艺界人士切磋琢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晓京作为策展人,全身心投注其中,引进举办了“瓷韵高致”主题的汪开潮、叶可思陶瓷艺术作品展。这是乐清首次陶瓷艺术作品展,一时好评如潮,观者如云。
来自省内杭州、温州和乐清的艺术家和专业人士,或组团或个别来馆参观和创作,更是数不胜数。我曾开玩笑地说:至少乐清的书画爱好者们,基本上都在馆里窑里尽兴地“玩了一把”。
研学体验。瓯窑体验更是让市民喜欢,“到冯晓京那里玩泥巴”,一时成了一句口头禅。
除了来馆玩,冯晓京还与市非遗馆、周昌谷艺术馆等联合,设立瓯窑市区体验点。还去白石三月初十市集、雁荡山迎春市集、市民文化节现场“摆摊”。
我常去“探摊”,体验半日摊小二生活。每每看到小孩们跃跃欲试,或专注于陶艺创作,就会心生欢欣,觉得冯晓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
据不完全统计,开馆两年,参观访问体验的人数逾4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修炼自我。“我要苦练内外功”,冯晓京深知自己半路出家,“要想玩得好,我得提升专业素养,要有一身硬功夫”。
他参与文博研学指导师、陶瓷产品设计师、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等课程学习,始终孜孜以求地修炼内外功。
他好学勤练,坚持书画、陶艺创作,研发文创产品。2024年系列荣誉纷至沓来。文创作品《忆江南》《龙行盛世》荣获省级银奖。获邀参加第四届全国陶瓷书法作品展,作品“汲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刻字版被景德镇陶瓷学院收藏。
冯晓京还成了温州乡村工匠,并参与浙江省乡村美育导师培训。中雁艺博馆也成为第二批省级乡村博物馆。
在我看来,不论是口碑、所得荣誉,还是社会效益,两年里中雁艺博馆可谓声名鹊起,成了中雁荡山文旅的一张名片。我时常称冯晓京是个“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