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付
几天前突然接到越女秘书长的电话,叫我在三禾三周年庆读书会上谈谈自己对读书的思考和体会,想到要与赵主任、孔社长等超重量级人物同台论读书,讲实话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本人武功低微,在周越女秘书长的越女剑下撑不过两个回合就稀里糊涂答应了下来。只是觉得辜负三周年庆这么宝贵的时间,对不住在座的各位社友。
讲读书,既是最容易,也是最不容易讲的一个命题!讲读书的思考与体会就更是要人命。作为一个伪读书爱好者,由于买书不够理智、藏书不上档次、读书不成系统,变成“两脚书橱”一只。这么多年来,勉强也算读了不少叫做书的读物,但在几位巨头与众多读书高手前面讲思考与体会,岂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所以就简单讲一下自己是怎样成为一个两脚书橱的,我这个两脚书橱又是怎样读书的,年轻社友们可引以为戒!
为什么读?有为功利、有为兴趣、甚至更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前者,大家基本上都经历过,或为升学、或为求职、或为稻粮谋!这是没办法的事,没得选择!后者,高山仰止、境界太高了,怎么也高攀不上,唯有仰望!也只有为兴趣读书,对我等小时候听父母、在单位听领导、在家听老婆的升斗小民来说,难得有个自由做主的机会、有个自由呼吸的空间,当然就要紧紧揪住不放!
读什么?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在全面进入互联网、进入微信时代的今天,刚熟练掌握互联网,又来博客;刚基本掌握博客,又来微博;刚对微博有个概念,又进入微信时代……这样的背景下,读什么书,又成为一个新问题。由于水平与时间有限,只能是挂一漏万、蜻蜓点水谈几点:
读经典不盲从。大浪淘沙,这里所谓的经典书,是指以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为代表,已被学界公认的那些经典。个人觉得无论什么专业,我认为多读些,或多或少都有些好处。当然,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经典书,以这些书打底,绝对错不了!千万不要贪功近利、自作聪明,另起炉灶,像我一样走了不少歪路,临近不惑,才回过头认识到这个道理。
读专业不平庸。术业有专攻,如果连看门功夫都没有,很难有所作为。专业当然五花八门,但作为一个领域、学科,都得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读书也是如此。
读时政观社会。人都是现实中的人,我们可以穷守一隅,静心默读,但最终难以逃脱现实。躲进小楼成一统终生不下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不中枪、少挨刀,还是多读些此类书吧!
读历史品人生。兴亡更替,都在历史烟云中。中外历史,都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对于历史,不一味崇拜,也不一味摒弃,要有所借鉴,有所探研,不人云亦云,把思考留给自己。历史往往喜欢轮回,鉴古知今才能更好趋利避害!
读闲书取精华。尤其是要读自己喜欢的闲书。过去我喜欢读外国名著,读外国名著,建议要一看译者,二看出版社!能选名家的则选名家,能选人民文学的就不要选上海译文、浙江文艺、漓江出版社之类的。以我自个的经历为例,我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是陈筱卿。读后,觉得这鼎鼎大名的《忏悔录》也不过如此。后在一同学家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黎星、范希衡译的《忏悔录》,就突发奇想,想换个版本试试,结果愈看愈有味道。从此,我得出上述结论,也少走了不少歪路!现阶段我喜欢读些游记散文,看人家是如何写我熟悉的风景!喜欢读些真正的书话,看人家是如何总结归纳,如何评价我读过的书!读历史文化大散文,看人家是如何将一些盖棺定论的历史风云人物或平反或评出新意,看人家是如何将历史的一瞬间无限放大,根据正或野史的一段话、一个片段加以大胆的假设或充分的想象,在螺蛳壳里做出大道场来!读地方文史类书,寻宗问祖,了解先人、先贤诗文事迹、了解家乡风景民俗、文史掌故等,做一个明白人、本地通……
怎样读?是了解性读书还是带着研究读书。
如做一般了解性读,以历史性读物为例,可读浙江文艺出版社《二十五史随笔》《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某朝那些事》甚至诸如《风流三国》《回到明朝当王爷》之类的穿越网络书籍,这些书通俗易懂、条理清楚、趣味盎然、省心省力!但若是带着研究读,那就另当别论,要老老实实、系统地多读些诸如《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史通》之类的源头书、经典书。否则,就又要像我一样,又是只两脚书橱!
带着研究读我觉得要做到:
要博采众长。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等都要有所涉猎!广种才能多收,不能限定自己。不要怕收不回来。现阶段的我还停留在于书无所不窥的阶段,头脑都成为别人的跑马场,越女秘书长叫我在三禾三周年发言,个人觉得到三禾三十周年庆的时候还差不多,那时叫我讲几句或许还有些许新见解,今天嘛,就对不住大家先。此外,几位要好的领导、朋友多次说我知识面还算凑合,适合进社科联工作,害得我多年来都不敢在社科联露面,我深知我的水平充其量也就只能在社科联门外三公里行走。所以啊!为了向社科联大门靠拢,怎么得也要再多读几十年书啊!
要由博到专。在博的基础之上,逐步确定方向、围绕专题,精钻猛进,才能有所作为。不要像我一样想做个博客,却充其量只能做到微博状态,更不用说由博到专了!
要读深读透。读书毕竟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深入进去,直溯源头,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又要像我一样,还是只两脚书橱!。
要带着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钱穆、陈寅恪这两位前辈学人告诉我读书一定要带着质疑精神,不要管作者有多权威、名气有多么大。如我在三禾小组讨论交流读余秋雨,读季羡林,读南怀瑾老先生也是一样,我的角度往往是以挑刺为主。我认为这不是一种不敬,从某个角度来说,我想挑刺,起码我得要比一般人要认真的多,事前的准备工作要做的更多!这恰恰是对前辈学人最好的尊重!
要带着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与思考是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时间就只这么多,多读些书就意味着思考时间就少;少而精读些书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思考!建议诗人、哲学家、专业权威还是少读多思为佳!资质驽钝如我这样还是老老实实继续充实我的两脚书橱之路,说不定到个七老八十时也可以圆我的出书梦!
要多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有时间或爱惜书的,可选择做些读书摘记;像我这样懒散且所藏书又价值不大,读书的时候就少了许多顾虑,就特别喜欢在书中划来划去,用笔将喜欢的句子划下来,或随手在空白处写些读后感之类。我在网上的那些关于书话类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就基本上是这样来的。
要多动脚。读万册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的追求!到一个新地方,除了逛书店、进博物馆外,当地的风光,尤其是有人文典故或诗词名句为背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一般都是我的首选!年近不惑,两脚书橱之路还太过漫长,今生估摸着摆脱无望。于是在寒暑假带着自家小屁孩到这些地方走走,告诉她这里有什么成语或唐诗甚至历史典故,希望她能少走些歪路!
要多轮流。因为人近中年,精力不比以往,看太过枯燥的书容易过早与我的老祖宗周公交流。反过来,几本不同类型书交叉轮流来读,随着兴趣点的转移,相对来说,睡意会来得更晚一些,读书效率也就会高一些!
又是一年金秋读书节,偶尔翻到一篇多年前斗胆论读书的一篇旧文,认为对当下的我与不少喜欢读书的读者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触动与借鉴意义,遂还是将她从抽屉里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