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文化周刊

古典中国人的牙事

  柳枝牙刷。

  陆游

  古典中国人的牙事

  ■直良巨员

  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宣传主题“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及副主题“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再次提醒我们: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萧伯纳说:世界上有一种最快乐的人,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有宣扬身残志坚,却从没有宣扬“牙残志坚”励志故事。毕竟牙疼也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吠陀》中写道:“将山脉掘断吧,只要能够平息牙齿的怒火”。古印度人宁愿献祭家园也想治愈牙疼。可见牙疼的威力不可小觑。

  古代很多顶流大V也曾饱受牙痛之苦。他们外表光鲜亮丽,风光无限,牙疼起来一样有失体统,哭爹叫娘,撒泼打滚。

  一

  韩愈肯定是饱受牙痛折磨的一位,牙齿松动导致牙齿掉的很快。他的《落齿》对牙齿掉落速度之快有很详细的描写。

  先是“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然后“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然后他又说“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牙齿掉的错错落落的很妨碍吃东西,想要漱口又害怕牙齿不舒服。

  白居易对牙痛也是很有发言权的,牙疼折磨的他在床上躺了三天。他的《病中赠南邻觅酒》中说“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他因为牙疼引起了头疼,下床都要有妻子婢女来搀扶着,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

  但是就算疼的卧床,他还慢慢地抬起头问,有没有酒喝“今朝似校抬头语,先问南邻有酒无?”不得不感慨白居易是个酒鬼,牙齿再怎么痛,酒也不能少喝。

  再来看白居易的《齿落辞》:

  嗟嗟乎双齿,自吾有之尔,俾尔嚼肉咀蔬,衔杯漱水;丰吾肤革,滋吾血髓;从幼逮老,勤亦至矣。幸有辅车,非无龂齶。胡然舍我,一旦双落。齿虽无情,吾岂无情。老与齿别,齿随涕零。我老日来,尔去不回。嗟嗟乎双齿,孰谓而来哉,孰谓而去哉?齿不能言,请以意宣。为口中之物,忽乎六十馀年。昔君之壮也,血刚齿坚;今君之老矣,血衰齿寒。辅车龂齶,日削月朘。上参差而下卼臲,曾何足以少安。嘻,君其听哉:女长辞姥,臣老辞主。发衰辞头,叶枯辞树。物无细大,功成者去。君何嗟嗟,独不闻诸道经:我身非我有也,盖天地之委形;君何嗟嗟,又不闻诸佛说: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由是而言,君何有焉?所宜委百骸而顺万化,胡为乎嗟嗟于一牙一齿之间。吾应曰:吾过矣,尔之言然。

  这首辞似乎与韩愈的《落齿》一诗有异曲同工之感,前文是对牙齿既往功用的肯定和突然掉落的不舍,随后则是对“女长辞姥、臣老辞主、发衰辞头、叶枯辞树”等自然规律的领悟和反思,体现出一种对于生老病死的顺遂达观的心态。

  杜甫也有《寄赞上人(节选)》: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期望,拟邀老友共赴西边山谷风景甚佳之地,挑选宜居之所。简译成白话文,杜甫是这样说的:“老朋友啊,听说西边有个好去处,等我牙疼好了,咱们一起去看房呀!”

  二

  站在牙疼之巅的诗人,当属陆游,那个写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诗句的柔情少年,那个写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豪气冲天的诗句的汉子,那个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妥妥的一代文豪……而在这卷帙浩繁之中,直接写到牙齿的诗作就多达150余首。

  后人甚至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陆游齿痛诗千行”之说。古人惜字如金,而陆游150多首诗反复诉说,肯定是痛入心扉,痛入笔墨。痛苦真是创作的源泉。其一题名即为《龋齿》,大家先来感受下《龋齿》:

  人生天地间,本非金石坚,况复历岁久,蠹坏无复全。

  龋齿虽小疾,颇解妨食眠,昨暮作尤剧,颊辅相钓联。

  欲起嬾衣裳,欲睡目了然,恨不弃残骸,蜕去如蛇蝉。

  或当学金丹,挥手凌云烟,逢师定悠悠,丹成在何年?

  《贫病戏书》:“头痛涔涔齿动摇,医骄折简不能招”。意思是牙痛,头也痛,医生找不到方法。

  《杂兴》:“足弱仅能行,齿摇常欲堕。”他说自己不仅腿软的只能勉强走路,牙齿也是松动的快要掉落了。

  《老态自遣》:“似见不见目愈衰,欲堕不堕齿更危。”意思是我已经老了,牙掉了好多。

  《识喜》:“齿摇徐自定,发脱却重生。”牙齿要掉了,自己想办法勉强固定了一下,头发脱落还重新长了起来。

  《新凉书怀》“一齿屡摇犹决肉,双眸虽涩尚耽书。”满口的牙齿都在松动摇晃,看到肉在眼前都犹豫想要不要吃一口……太有画面感了。

  后来,陆游的牙齿慢慢地开始掉落,说话漏风,发音不准确,因此他在《雨后快晴步至湖塘》中说“齿豁从教道字讹,负薪陌上且行歌”。小孩看到他一口牙齿掉了大半,只能喝稀饭的时候,还组队去笑他,在《初归杂咏》写到“齿豁头童尽耐嘲,即今烂饭用匙抄”。

  辛弃疾也是一位饱受牙痛困扰的人。他的一首词《卜算子·齿落》,直接记录了自己牙痛、掉牙的情况。

  词写得非常有画面感,“已阙两边厢”,两边的牙齿已经掉了,“又豁中间个”,中间的又豁口了。然后还自嘲,笑说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就是“狗窦从君过”。

  看到这些古人的牙痛困扰,只想感慨,我们还好生活在现代,牙痛有各种治疗手段,能对症下药。

  三

  聪明的祖先牙疼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东汉时,出现用药物补龋齿技术。据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以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就是把雄黄等加热氧化,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的主要成分,可有效杀死病菌和神经。

  新石器时代,人们大多会采用系绳法,头铁硬捶法及顺其自然法来血腥拔牙。

  系绳法,即暴力拔牙法就是用线一头拴牙齿,另一头拴重物或箭矢,然后拨动门或者重物,通过门移动的惯性或者物体的重量牵引自己的牙齿,从而暴力拔牙。

  头铁硬锤法,不是指患者锤头,而是指用硬物反复敲打牙齿,使齿根折断,然后拔除。考古学家在多人骨中发现齿槽窝中,仍存在断齿。可见,这种方法除拔不干净外,还容易把人也敲走。拔牙绝对称得上是“血光之灾”,东晋名臣温峤,就是悲剧之一。

  顺其自然法,则是陆放翁最爱的方式。

  古人如何护齿?

  一是剔牙。古代,齿木是堪比牙签的洁牙工具。就是一种小木片,除了漆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等几种树木不能用来制作外,其他各种树枝都可以作为材料。用齿木洁牙,讲究礼仪。唐代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这与现代人使用牙签的礼仪,如出一辙。

  二是漱口。茶具有浓郁香气,苏轼专门写过一篇《漱茶说》:“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春,得茶漫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己。”意思是:每次饭后,用浓茶水漱口,口内烦腻得以去除,脾胃也不会受到损伤。齿缝中间的肉丝,经过茶水漱口之后,也会脱落,不需要再剔牙。牙齿得茶漱洗,也会渐渐坚固密实,蛀牙之类的疾病也会慢慢好转。

  茶水有颜色,古代也使用盐水来保持牙齿的洁白。孙思邈是唐代医学家,医学名著《千金方》中记载:“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每天早上起床后,放点盐在嘴里,用温水含一会儿,就可以让牙齿牢密。

  古代还会用酒水漱口,宋代张杲写的《医说》里记录了一个姓刘的老头用酒漱口的故事:“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

  在《红楼梦》中贾府先用茶水漱口,再捧上茶来喝,第二十一回也有提到,贾宝玉用青盐擦牙漱口。用盐来清洁牙齿是古人的智慧,药王孙思邈的著作中有提到“每旦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像比较讲究的慈禧,据说就在盐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青椒、川椒、旱莲草、枯白矾等,将这些材料混合制成擦牙散来预防牙病。

  三是叩齿。西汉时《养生方》记载:“加叩齿百遍,咽唾三次,常数行之,用齿不痛,发不白。”据说这一方法来源于古人对于鸡的观察:“鸡鸣时叩齿三十下,长行无齿虫,令人齿坚。”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指出:“清晨叩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现代医学也以为,经常叩齿,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流量,有利于口腔和牙齿的健康。

  清代乾隆皇帝活到了89岁,他在晚年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时就提到了“齿常叩”,步入老年牙齿依然结实,可以吃许多老年人都已咬不动的食物。

  四

  到了汉代,随着佛教的传入,僧人的洁牙法——揩齿和咬杨枝,在中国渐渐流行起来。揩齿,就是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上药物或盐,抹到牙齿上摩擦刷牙。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159窟《弥勒经变》画面显示:一人光头,裸上身,脖子上围着围巾,蹲在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的大拇指微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轻握,用食指揩齿。旁边还立有一人,穿红袍,双手捧巾侍候。研究者认为,此窟建于中晚唐,是我国较古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

  咬杨枝,古时印度将树枝的一端用来梳齿,另一端削尖用以剔牙。唐朝医书《外台秘要》记载:“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意思是将杨柳枝的一头咬软了,蘸上少许药粉,用来刷牙,这种杨柳枝可谓那个时代的“牙刷”。除了杨柳枝外,桑树枝、槐树枝都能做成牙刷。

  1985年,考古人员在成都指挥街的唐代灰坑中,发现了四把骨质“牙刷柄”,这把“牙刷”头部略宽,有12个植毛孔,分为两排,所用的毛,多为马尾毛。

  到了宋朝,出现了“刷牙子”。南宋人周守中著的《养生类纂》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刷牙子”的毛多是用马尾巴制成,一寸多长,穿在牛角或木制一端,用以清洁口腔。不过,宋朝比较缺马,所以市场上常见的“刷牙子”不一定都用马尾制作,可能是用猪毛制作的。

  牙刷名称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元代郭钰《郭恒惠牙刷》的诗:“南洲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其实,当时的牙刷用材骨、角、竹、木等都有,购者可自选,在城市里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郭钰收到的牙刷,也许是象牙或银制,才可能“一金值”。明朝进一步改进,以猪鬃毛代替牛毛,理论上清理效果更好,不知是否有股猪骚味?

  到了明清时代,牙刷的形状已经几乎定型,而在选材上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总的说来就是改马尾为猪鬃。美国牙科医学会和美国牙科博物馆等地的资料上明文记载: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由中国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于1498年发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猪鬃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一书,列举了人类300项伟大发明,也把牙刷的发明权归到朱祐樘名下。其实明孝宗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到了清代,牙刷的应用已经有了进一步普及。但中国当时并不是商品社会,也不崇尚工商业,因此虽然发明了牙刷,并没有作为商品推广。

  古人刷牙的时候并不是干刷,而是在牙刷头上蘸清洁剂。这种清洁剂有膏和粉两种。

  南朝梁代刘峻撰写的《类苑》一书,收录了一首《西岳华山峰碑载治口齿乌髭歌》,记载了揩齿的“仙方”:“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烃,研煞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就是一种由生姜、木律、槐角子、荷叶、青盐等材料烧煅研熬成的膏药,使牙齿白而留香,还有消炎镇痛、黑发美容的功效。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曾自己配制过牙粉。他把松脂和茯苓晒干捣末,筛出细粉来装袋,这便是“苏氏牙粉”。刷牙时,先把一小勺牙粉放嘴里,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后再刷牙。

  古人制作牙膏的配方不同,但多是一些常用之物,北宋王怀隐、王祐等奉敕编写的《太平圣惠方》中记录了一种配方:即“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就是选取鲜嫩的柳、槐、桑的枝条,然后,经过清洗之后直接放入锅中,在加热数小时之后就可以熬出“膏状物”,然后再加入姜汁、细辛等原材料,就制成了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