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城事

党校教师巨南 喜当“历史侦探”

60万字新著解密《三国》《水浒》暗线

  巨南两部作品出版。

  党校教师巨南 喜当“历史侦探”

  60万字新著解密《三国》《水浒》暗线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晓明

  三国风云与水浒侠义,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乐清市委党校教师巨南喜当“历史侦探”,用10年光阴交出了一份惊艳答卷。今年5月,其60万字双著作《三国的暗线》《水浒的暗线》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同步出版,以独特视角,融入了趣说、悬疑等元素,读起来既轻松幽默,又脑洞大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历史的窗口,目前在淘宝等网购平台上都有销售。

  10年深耕:

  从蛛丝马迹中探秘历史

  作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学硕士,巨南对于《三国志》和《水浒传》有着浓厚的兴趣。《百家讲坛》大火的那些年,《易中天品三国》这档节目激发了他这个三国迷无限的兴趣,“易中天在厦大任过教,我在厦大读过书,这种联系让我在听讲时,油然生出莫名的亲切感。”巨南说,这在他心中种下了探秘的种子。而对历史的热爱,源于他儿时读《上下五千年》,少年读《资治通鉴》,也因此积累的古文功底,巨南读起陈寿的《三国志》,毫不费力。“案头一坐便难起身”的痴迷,让他逐渐发现“三国”和“水浒”背后隐藏的“暗线密码”。

  在40万字的新书《三国的暗线》中,巨南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并以《陈寿的难言之隐》为序。他大胆提出袁绍官渡之败源于对曹操的“手足留情”;《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汉末三国时期存在不止一个蜀汉政权;“三顾茅庐”实为刘备集团与荆州在野派的结盟仪式;刘表汉室宗亲身份存在疑点;蜀汉灭亡另有真相……其中,3篇专题论文更被陆续刊登于学术期刊《文史杂志》。

  “不过,这些对历史的探究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巨南告诉记者,研究就像破案,2013年一则关于曹操家族DNA的新闻,为他论证“曹操非夏侯氏后裔”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同时,不同版本的三国电视剧都是他热追的,剧中一闪而过的细节,常成为他连夜查证的线索。

  双线并进:

  悬疑笔法激活经典IP

  随着探索的深入,巨南案头的书籍越来越多,撰稿、发表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但更多的是投稿后的等待和坚持。巨南说,有一次给一本期刊的主编写信,投稿关于“三国”的论文,想不到得到了对方的认可,不仅刊登了文章,还进行了有趣的交流,这个经历增强了他积极发表作品的信心。

  另一本新书《水浒的暗线》则以20万字破解梁山秘辛。比如,在《水浒传》中,包括宋江在内,有多个梁山好汉影射明太祖朱元璋;梁山暗指明初的应天府今天的南京;《水浒传》为什么对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描写得如此详细;宋江的军事指挥才能从何而来;洪太尉释放108妖魔有何象征意义……

  “既要学术严谨,又要让大众读得过瘾。”巨南采用“历史侦探”的写作手法,每篇设置悬疑线索,引导读者层层推演,这种创新尝试,让专业研究者称赞“视角新颖”,普通读者直呼“像追剧一样停不下来”。

  破圈传播:

  想让历史从书斋走向大众

  除了学术研究,巨南还有一个心愿:与更多三国和水浒迷建立交流渠道。巨南正筹备系列公益活动:“下一步要走进校园、图书馆、新华书店,和‘三国’和‘水浒’迷用‘破案游戏’的形式,去解读‘三国’和‘水浒’背后的秘密。”

  在研究“三国”和“水浒”的路上,巨南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挚友,从十岁小学生到八旬专家,上演着“忘年交”的佳话。正如水浒研究泰斗马成生赠言:“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游学海便知心。”在巨南看来,比学术成果更珍贵的,是唤醒更多人对历史的好奇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