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1版:要闻

活态传承引爆城市IP

——写在“2025乐清非遗巡游”开幕之际

  活态传承引爆城市IP

  ——写在“2025乐清非遗巡游”开幕之际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编辑部

  非遗正潮,千年一瞬;与其读史,不如亲历。

  今年“五一”,“乐来乐好·匠心筑梦——2025乐清非遗巡游”将再次盛大登场,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结亮相,为广大游客和市民献上一场丰盛的地域文化盛宴。

  当全球化浪潮裹挟袭过,各地文化面孔不断趋同,一座城市要怎样发力,才能引爆独享的城市辨识度?乐清的答案是:以“非遗巡游”为笔,以街巷为卷,书写一场动态的文化觉醒——这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向“长三角地区最具辨识度的非遗IP”目标的迈进。

  “非遗巡游”,有力回应新时代文化动态传承的呼声。自非遗的概念问世以来,确保博物馆的静态陈列,构筑起非遗的防护网,已成大众共识。然而若止步于此,非遗便如同将种子封存于琥珀中,形貌完整却失了生长的可能。非遗只有进入良性的动态传承,以流动保持生机,用参与延续血脉,方能引燃存续光大的深刻革命。“非遗巡游”,意在城市公共空间展示不同品种、地域、风格的非遗,促进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汇合,实现质的升华。从更深邃的时空观察,“非遗巡游”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创作。

  重视动态保存,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涵义。既称“非特质”,意味着在剥离具体物质载体后,依然存续的文化生命力。乐清细纹刻纸的珍贵,不在于纸张本身,而在于匠人运刀时“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指尖智慧;蒲岐抬阁的精妙,不限于阁车布置的精巧华美,更看重老鼠新娘哭词的“与时俱进”;黄杨木雕的精品层次,不仅是材质的独特,更取决于大师“藏中见露、以少胜多”的匠心。

  这些无形要素构成了文化的DNA链,即便原始工具损毁、传统服饰褪色,只要技艺口诀尚存、身体记忆仍在,非遗的相关创作就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有人,只有人的活动,才是非遗生生不息的土壤。非遗首先看重创作,也看重对作品的全景展示、围观欣赏和情感共鸣,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非遗巡游”,不失为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乐清首饰龙的巡街过程中,《三国》《西游》《封神》等80多出戏中的人物凌空而立,围观者惊叹的不仅是工艺的精巧,更被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共振所触动。这种震撼,揭示了非遗的传承与民俗活动如同文化基因的双螺旋链,相互缠绕、彼此激活,共同维系着地域文明的生生不息。民俗活动受制于地域风情,分布在不同时令的不同地点,而“非遗巡游”则搭建出一个群英荟萃的共同舞台,引发万人空巷、翘首企盼的效应。

  当流行文化的迷雾渐渐褪去,人们逐渐觉察到:诸如乐清首饰龙、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乐清龙档、蓝夹缬“五朵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背后折射的文化内涵,更能精准刻画出国人的精神世界。非遗在当代的蓬勃,暗合着人类对抗异化的深层需求。当机械节奏割裂人与自然,蓝夹缬的浸染让人亲近自然;当高楼消解邻里关系,乐清龙档巡游协作重建社群纽带;当现代交通一日万里,乐清黄杨木雕的慢工细作对效率至上主义作出温柔抵抗——非遗的心灵慰藉功能,使得大型“非遗巡游”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培植土壤,在各镇村、文体协会、爱好者团体、艺培机构中一呼百应。让非遗与现代国潮元素融合,以“奇境漫游”概念串联古今,大型“非遗巡游”活动通过巡游、互动、市集提供“可看、可玩、可带走”的体验,自然凸显“非遗+当代生活”风格,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吸引更多人翘首以待。

  城市文化IP往往借助大型巡游来打造:里约热内卢的桑巴舞游行,新奥尔良的花车,威尼斯的神秘面具……从更久远的眼光来看,乐清“非遗巡游”的终极目标,并不局限于打造一个地域文化IP,更引发非遗融进城市生命的自然律动——如同雁荡山的云雾每日新生,瓯江的潮汐昼夜不息!

  相关报道详见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