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的经世致用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常权
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也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元和本,是根本、元神的意思,即基础。固本培元说白了就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的意思。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也应像天体运行那样,气血昼夜流行不息,则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
人类随着年岁的增长,由于新陈代谢功能逐渐减弱,排泄功能日益降低,废物停留体内,势必造成气血流行阻滞,影响健康。固本培元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是十分有效的抗衰老方法。总之,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过程,人的生命历程也同样要经历生、长、壮、老、死,是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
关心时政新闻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固本培元”在很多场合被引用举例,来说明解释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因其严密科学的逻辑性,固本培元的引用往往对问题的分析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今天“国风堂”栏目就和读者朋友谈谈固本培元。
“固本培元”的名词解释
在解释固本培元理论之前,我们先对固本培元的典籍出处做一个梳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原典”。一般而言,固本培元的提法见于下面几处:
《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陆贾《新语》:“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故圣人防乱以经艺。”
《后汉书·荀彧传》:“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
原典找到了,再来看看固本培元的分字释义:
固,《说文解字》曰:“四塞也”,有巩固、加固之义。
本,《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段注曰“本、末皆于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丄,一从木丅,而意即在。”在《中医大辞典》中也能够查到,“本”字释义分为六种,包括根本,原本;运气学说术语;根源;原来,本来;人身之躯体为本,四肢为末;探究本原。“固本培元”的“本”即使原义引申出的使用方法。“固本”,即巩固人体根本之义,既要巩固人身之本即精、气、神,又要补益人体脏腑之本“肾”和“脾胃”。
培,《说文解字》:“培敦。土田山川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脾补之称。”本义为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引申为增添、补益等意思。
元,《说文解字》曰:“始也。”段玉裁注:“元者,气之始也。”《康熙字典》:“元者,气也。”元即指元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滋养,为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培元”即培补元气之义,是要求人们滋养自身,重视生命活动本元。
据此,我们可以对固本培元这个概念加以抒发。
固本培元是中医用调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的药物来巩固和恢复元气的方法。“本”和“元”都是指根本、基础。在《黄帝内经》看来,生命之本就是“真气”,也就是“元气”。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固本培元,意思是巩固先天肾气,同时培补后天脾气。
中医治病十分重视“本”和“元”。《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生之本”“寿命之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其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如果护养好真气,就能活过百岁而动作不衰。
固本培元的治疗原则很早就被治国理政吸收。古人认为“兵者,国之神气也。民者,国之元气也。未有元气足而神气不益壮者。”在诸多治国理政的策略中,注重民生、保民安民,注重人才、教化养士,壮实经济、利用厚生都被认为是固本培元之举。
和固本培元意义关联的词语,还有下面几个:
比如标本兼治。本意是指医者在医治的治疗中采取治标兼治本的手段。标,是指表面的病征;本,是指引发病征的源头。所谓“治本”和“治标”,就是先辨明病证的“标”和“本”,然后确定治疗次序和组方用药原则。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标本”是相对概念,凡是本质的、主要的病因证候为“本”;非本质的、次要的病因证候为“标”。在治疗的次序上,“急则治其标”,病势急迫则先标后本;“缓则治其本”,病势趋缓则先本后标;至于病势急迫而又本元亏损则必须“治本和治标相结合”,即“标本同治”。
应用到治国理念上,有《管子·权修》:“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亷,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新唐书·李石传》:“朕叹治之难也。且朕即位十年,不能得治本。”清·潘耒《河堤》诗:“塞决固治标,要须遂其性。”《宋史·戚纶传》:“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夫当急则治标之时,吾固非谓西人之必不当用。”
又比如正本清源。本意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源上加以整顿清理。
应用到治国理念上,有《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
《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还比如守正出新。“守正”是根基。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顺应时代变革,但前提是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
应用到治国理念上,有《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史记·礼书》:“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后汉书·侯霸传》:“﹝霸﹞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曾巩《责帅制》:“有苟简姑息之心,无守正奉公之谊,阃外之事朕孰赖哉!”
固本培元派的起源
具体到中医学上,固本培元是传统中医“新安医学”的代表性理念。“新安医学”起源于古徽州地域,由明清众多新安医家不断继承创新、提炼归纳而成。根据当今学者的研究,可以确认汪机、孙一奎爲新安固本培元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物。
汪机作为先驱人物提出了“营卫一气说”“参芪双补说”理论,二者是固本培元立论的基础;其后,汪机再传弟子孙一奎承袭汪机重视脾胃、调补元气思想的同时,提出“命门动气说”“三焦相火说”,侧重人体下元的温补,脾肾同治,扩展和完善了固本培元思想。“固本培元”思想的核心即是重视人体元气,其思想内涵的建立与完善,能够看出中医学对人体本原的重视,能够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学上,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神农本草经》历来被尊为金科玉律。在清代甚至“言医必崇《内》《难》,治病必遵仲景”。但后世医家对经典的理解起了偏差,临证妄投寒凉,徒戕害正气,形成新弊。为纠正这一现象,新安医家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深入研究《内》《难》《伤寒》等经典,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学说,拉开了固本培元学术流派的序幕。
汪机首创“营卫一气说”,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参芪并用”的临床治疗思路。汪氏的学说力求经世致用,为扭转执用寒凉、力避温补的时弊,作《营卫论》一篇,尽管全文不足2000字,但其中已透露出汪氏对营卫、阴阳、气血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参芪气血双补的临证感悟。
汪氏极其崇尚中医经典,常从《内经》中阐发医理。认为营卫同源,两者相互依存,“卫气营气皆为一气,两者相对而言,卫气属阳,营气属阴”。
在治疗中,汪氏多用人参、黄芪,认为“参芪补气,亦补营之气,补营之气即补营也,补营即补阴”,参芪气温,可以补气(营中之气);参芪味甘,甘能生血(营中之血),因此参芪有补气补血的多重疗效,这些都是新思潮经世致用的体现。至此,固本培元派的雏形基本出现。
固本培元派一位承上启下的医家当为孙一奎,“命门动气说”是其一生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精华。孙一奎为汪机的再传弟子,承袭汪机重视脾胃、调补元气思想的同时,提出“命门动气说”“三焦相火说”,侧重人体下元的温补,脾肾同治,扩展和完善了固本培元思想。孙一奎还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引申到医学领域,并加以演绎,说明人体生命形成的四个过程。
《医旨绪余》曰:“盖人体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而言之。夫二五真精,结合而凝……名曰动气,又曰元气。”气化的根本在于元气,元气“动”的一面就是肾间动气,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元气“静”的一面,则化为两肾。孙氏强调“动”的因素,故又将元气称为“动气”。《难经》认为“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孙氏通过仔细考证,认真推论,提出异议,动摇了“命门”位置的千古成见,孙氏认为“命门”的位置在两肾俞中间“命门穴”处,“命门”是两肾间动气,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枢机。
孙氏在临证中将疾病产生的原因多责于下元不足,三焦相火衰微。多以扶阳抑阴为治则,以温培下元为主要治法,遣方用药上多用人参、黄芪合附子、肉桂、干姜,阳动则生身,是生命的根本动力。孙氏将固本培元之思路从脾胃元气扩展到命门元气,充实并完善了固本培元之学说,给后世医家以重要启迪,是中医史上一次伟大的创新,这与徽派朴学注意考据的特点息息相关。至此,固本培元派初步形成。
固本培元派的壮大
及至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迭兴文字狱,徽州士人们在做官之外转移目标,将毕生的精力花费在古代典籍的整理和注释上。在这样一种学术思想氛围引领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文献考据运动在徽州地区展开,并向医学文献渗透。徽派朴学治学方法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同时引进了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和谨小慎微的治学理念。朴学家们发挥其娴熟训诂、通达经史、考据精详、引证确切的优势和功底,坚持言必有据,由字以通词、由词以达义的治学途径,为正确地探求医理奠定了扎实的文理考证基础。
新安医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医学专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阐述,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固本培元思想之书籍,如吴澄的《不居集》、程文囿的《医述》、吴楚的《医验录》、汪文琦的《杂症会心录》以及汪绂的《医林纂要探源》等。这些著述扩大了固本培元的外延,从温补培阳到滋阴理阴,再到寓补于泻,众多新安医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学说,这些学说冲破既有的固本培元派的藩篱,使得固本培元的内容不断被丰富。
“外损致虚说”为后世治疗虚损疾病提供了新思路,也扩大了固本培元派的运用方向。世医认为虚损之证,为内伤疾病独有,但吴澄追本溯源提出“虚损一症,不独内伤,而外感者亦有之矣”,世医拘泥于内伤和久虚成损,专用滋阴降火治法,更虚其所虚,损其所损。吴氏将六淫、痰、积、食、郁、失血、酒伤、外虫等外因所伤,日久不愈而致虚劳,皆归于外损,“缠绵日久,渐及内伤,变成外损”。提出治疗虚损之要在于脾胃,“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
《不居集》云:“古方理脾胃,多胃中之阳,而不及脾中之阴”,因此吴氏认为“脾虚有阴阳之分”,并且“虚损健脾勿忘脾阴”,强调理脾阴在虚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吴氏理脾阴以平补为贵,善用扁豆、山药、莲子肉等“忠厚和平”之品,所谓“虽曰理脾,其实健胃;虽曰补阴,其实扶阳”,关键在于“中土安和,天地位育”,则虚损易愈。根据外损疾病的特点,吴氏提出“解托”“补托”二法,创制了专治“外损”方剂13首。
感受外邪后因素体正气不足而不能疏散者,当用“解托”之法,以和解托邪为主,有柴陈解托汤、和中解托汤、清里解托汤等6首方剂,解托之间总以培护元气为主,“元气一旺,轻轻和解,外邪必渐渐托出,不争而自退矣”,其善用温补培元之法可见一斑。素体正气不足感受时邪而不能祛邪外出者,宜用“补托”之法,以扶正托邪为主,有益营内托散、助卫内托散、双补内托散等7首方剂,“回护元气”,使得“补者自补,托者自托,散者自散”。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思想不仅运用在内伤疾病中,并且运用到外损疾病中,在重视下元阳气同时也注意顾护脾胃阴液。自此,固本培元派日臻完善。
继吴氏“外损致虚说”之后,清代中后期,汪绂作为一代儒林大家,朴学代表人物,博学多才,著述等身,虽不是专职医家,但著有《医林纂要探源》,引经据典,治学严谨,提出了“补必兼泻说”。早在《内经》时代,先贤医家就对五脏苦欲和五味补泻的原理颇有研究,汪氏认为每一味药都具有补这一脏而泻另一脏,或泻这一脏而补另一脏的作用,不存在纯补纯泻的药物,“补此即以泻彼,泻此即以补彼也”。因此立法制方必须注意补必兼泻的调剂之义。疾病病情多不是单一存在,且易于传变,病情多是虚实夹杂,徒以补法,或虚不受补,或导致邪势鸱张,但若在大堆补益药物中加入少许泻实药物,往往有利于补药发挥作用,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至此,固本培元派正式形成一个完整的流派体系。
今天看来,徽派朴学和固本培元派都起源于古徽州地区,徽派朴学贯穿着固本培元派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固本培元派受到了徽派朴学的深刻影响。徽派朴学从兴起到鼎盛的时间,与固本培元派的“营卫一气说”“命门动气说”“元阴元阳说”“外损致虚说”“补必兼泻说”具有高度一致性,固本培元派正是在医学古籍的充分考证、注释中,并加以临床实践下,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继续发掘其内涵,这些都与徽派朴学求是求真的理念休戚相关。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说正是为扭转时弊,纠正世医滥用苦寒、攻伐正气的现象而提出的,这与徽派朴学经世致用的目的密不可分。
本文写作参考了新安王氏医学:《徽派朴学对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的影响》(洪靖、谭辉、王永培、王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