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实事托起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 |
老人欢度重阳节。郑剑佩 摄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丽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去年,乐清聚焦“乐有善育”“乐有优学”“乐有敬老”“乐有医护”“乐有畅安”“乐有安居”“乐有健身”“乐有帮扶”“乐有低碳”“乐有食安”10方面32项民生实事,通过努力实现件件有着落,让乐清市民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今年两会,“民生实事”仍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民生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幸福乐清”更加可触可感。
优化交通 让出行更安心
近年来,乐清持续聚焦“七个交通”建设,深入打造温州北翼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乐清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新的交通道路网的陆续开通,隐藏在其中的安全隐患不断显现。如何保障出行安畅,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
市人大代表、浙江联英(乐清)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旭敏经过深入调研,带来了《深入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着力打造公路隐患整治标准化模式》的建议。她提出,随着乐清现代化交通建设进程的加快,道路建设日新月异,但受设计规划、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个别新建道路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人车混行、秩序混乱,埋下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温州市域铁路S2线建成通车后,起点站清东路站所处的位置既有104国道经过,又靠近高速收费站,车流量大,由于入口和出口的交通设计相当不合理,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又如228国道经过乐清经济开发区后进入翁垟街道王宅村、曙光村、地盐村等沿海滩涂地段,未设计合理的道路开口,导致沿村入海作业的村民需要跨越道路护栏通行,存在安全隐患。”赵旭敏一一列举,建议由交警部门牵头,交通、安监等职能部门共同配合,聘请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的专业机构,对全市的道路交通网,尤其是新开通的228国道、城西大道隧道段等新建成投入运营的道路进行标准化安全隐患排查。同时,整合乡镇(街道)、职能站所、村居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加强日常引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目前,甬台温复线(乐清枢纽至黄华段)已建成通行,瓯江北口大桥也已通车,但黄华片区没有一条大路直通黄华互通,只有两条村庄小路,仅容纳单向车辆行驶,且破败不堪,无法承载黄华互通通行后的大车流量,周边居民无法真正享受到乐清交通大动脉黄华互通带来的交通便利。”市人大代表、柳市镇黄华堡村“一肩挑”干部王雷则建议,加快黄华、长岐片区柳黄路向东延伸325省道建设,畅通村级交通的“毛细血管”,给该片区群众带来真正便利和良好的出行环境。
优化配置 让就医更放心
近年来,乐清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明显趋势,面对我市人口结构转变以及群众医疗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市政协常委、市发改局干部郑淑丹提出,目前少子化趋势愈发明显,产科等部分医疗资源相对过剩,但儿科扎堆,医疗资源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另一方面,群众医疗新需求不断攀升,现有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如老年医疗需求增长迅猛,但医疗供给缺口较大;女性健康消费需求激增,可医疗能力建设却滞后;青少年细分医疗需求增长,异地就医现象凸显。对此,郑淑丹建议,合理开发现有医疗资源,增加特色医疗服务供给;发展医疗新兴领域供给能力,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优化现有资源分配,发挥医共体最大效能;实施人才强卫战略,保障用人体系。通过这些“组合拳”,尽快补齐医疗短板,满足群众各项就医需求。
“在老龄化日趋明显的背景下,提升基层家庭医生普及率,巩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保障,增加家庭医生服务供给等方面亟待加强和完善。”市政协委员赵海静带来了《关于加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案》。
赵海静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乐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存在覆盖面不足、签约率不高的现象。2023年度,乐清家庭医生规范签约和有效签约居民数717721人,签约率为49.02%;另一方面,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不了解,总体知晓率、满意度偏低。同时,签约服务整体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有待加强。
赵海静建议,加大签约宣传,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提高签约居民服务知晓率;细化家庭医生管理体系,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完善综合激励政策,提高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群众“家庭医生就在身边”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优化服务 让养老更舒心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日益凸显,乐清如何完善资源配置、优化养老服务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市人大代表、合馨(温州市)养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建斌提出,乐清养老机构目前能够提供专业康复护理服务的寥寥无几,结合康复医院和养老机构功能的护理院在乐清还是空白,建议利用基层医疗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资源,打造老年护理院。
林建斌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支持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不改变职能、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护理院,按照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两个医疗机构、两个医保结算方式运行,让社区医院“嵌入”公立护理院。这样不仅能解决农村高龄老人对专业医养结合的需求,还能盘活后疫情时代乡镇(街道)卫生院资源,推进卫生院医护人员作用的合理发挥和闲置场地的利用。
“近年来,乐清为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出台了较多措施,但在社区康养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社区养老作为当前最普遍的养老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在家养老的形式,又能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为老年人就近提供服务,是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但乐清社区养老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供给不足、专业人员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市政协委员、乐清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虞旭东提出,目前浙江省持续推进“浙里康养”建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乐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个高效、便捷、贴心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虞旭东认为,乐清要加快适老化改造,从老旧小区、特困老年人住房做起,进行安全性、无障碍和整洁性改造;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小区公共房屋优先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家门口的护理站、健康智慧站,让老人就近享受康养服务;全市应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医疗、康复、照料、心理咨询等服务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方便老人选择和使用。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康复训练等服务,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养老服务需求。同时,要加快培育医养结合人才,可在我市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打造专业化的养老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