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塘抗台救灾纪念碑
![]() |
抗台救灾纪念碑。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全
湛蓝的天空下,3根乳白色柱子自下而上逐渐变小,火焰状地微微弯曲,但显得十分坚韧稳定。雕塑离地三分之二黄金分割点处有一个圆圈,将3根柱子紧紧地合成一体。这就是位于胜利塘中段的标志性建筑——抗台救灾纪念碑,它不仅弘扬抗台精神,今天也已成为乐清人抱团发展精神的象征。
这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发生于1994年的乐清海溢事件,即市民口传的17号台风。根据纪念碑文,当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十五),17号强台风正面袭击乐清市,最大风速每秒40米、风力十二级以上之台风,和潮位达吴淞高程7.35米、风浪爬高11米以上之天文大潮,及过程降雨量300毫米以上之暴雨——这200年一遇的风、潮、雨三碰头,酿成外海黑浪排空、狂潮怒号,而内河水位猛涨,洪流漫溢。当夜11时许,沿海堤塘不堪重负多处坍塌,狂潮长驱直入,拔木漂屋,境内成了一片汪洋。
这次海溢给乐清造成惨重损失。根据纪念碑文记载,乐清域内共计103.75公里海塘被冲毁,37万亩农田被淹渍,303座村庄计32万人被围淹,5560间房屋被冲塌,死亡207人,重伤276人,死失牲畜12万头,5200余人无家可归,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22余亿元。
灾前灾中,乐清人民奋起抗台抢险,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在风口浪尖中疏散群众、转移物资。灾后,乐清市委市政府把抗灾自救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动员并组织全市人民进行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全市上下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拼搏精神和高昂的艰苦创业斗志。灾后3日,中央工作组和浙江省、温州市慰问团即来乐清指导救灾工作,视察灾情,慰问灾民,而广大乐清籍海外“三胞”、在外能人志士纷纷捐资捐物,支援家乡人民重建家园。
为构筑海上长城,根绝海溢,乐清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动员全社会力量,集聚人力、物力、财力,投资一亿余元,历时两年修复和建设标准海塘100余公里。其中保护市区最重要的胜利塘南片工程,几经台风侵袭7年竟成,耗资3800万元,计有三级标准海塘4572米,出海水闸2座7孔,围地4507亩。
这次海溢事件及其抗台救灾经历,给乐清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为讴歌党和政府治理海患之功绩,缅怀抢险殉职之官民,祭奠九四海溢中罹难之亡灵,并昭示后人毋忘治水之维艰,牢记兴修水利之重要,乐清市委市政府决定于1996年10月,在胜利塘开建抗台救灾纪念碑,以作永久纪念。为更好地体现雕塑主题,负责纪念碑工程的原胜利塘围垦工程指挥部人员找到了我市画家林宣文、厉靖等,要求设计配合。
雕塑主创者厉靖介绍说,雕塑抽象表达了“手挽手、肩并肩”的动作,寓意“三人成众,众志成城”。同时3根柱子也取形于篆字的“水”字,圆圈将它缚住,可以解读为对水患的制服。雕塑寓示虽然家园在强台风冲击下有所变形,但非常稳定坚固,简洁而凝炼地阐述了乐清人民团结坚韧、守望相助的抗台精神。
雕塑的底座由水利局王金福工程师设计,为6个自下而上逐渐变小的彼此交错分布的八边形,如果自空中俯瞰,它呈现一朵玫瑰花图案,和雕塑主体合起来,就是守护美好家园的意思。纪念碑底座右侧嵌有《九四海溢并抗台救灾纪念碑记》,左侧嵌有《胜利塘南片工程简介》。
设计稿出来后,先做了一个模型,其积极向上主题和动感设计得到了美术界人士和水利局领导的好评。其时恰有著名雕塑家曾成钢、著名油画家杨参军经过乐清,他们应邀审看了雕塑模型,予以充分肯定。
纪念碑前,有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原温州市委书记刘锡荣于1997年1月题写的“抗台救灾纪念碑”七个大字。当年4月,他再次来乐清考察胜利塘、盐盆塘,还视察了建设中的纪念碑工程。纪念碑于1997年5月竣工。
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综合治水、打造美丽水乡总体方案,重点打造胜利塘抗台救灾纪念碑、淡溪水库坝区公园等生态文化园,建设美丽乐清水乡,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亲水观光平台、游船码头等配套设施,包装改造河道桥梁外观,营造优美的亲水环境。这便是今天纪念碑周边环境大提升的由来。
抗台救灾纪念碑前,近年新造“携海桥”,桥北首的五水共治广场上,立起了与纪念碑遥相对应的大禹像,右手高高扬起,左手扶着耒耜,守护着胜利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