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城事

汤存本:不畏艰难化纠纷

——“最美退役军人”系列报道之十五

汤存本正在办公。黄瀚 摄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孔丽琴 

  温州市“警调衔接”工作优秀调解员、温州市十大人民调解能手、温州市最美的人民调解员、浙江省人民调解智库名录成员……这些称谓,在乐成街道调委会驻乐成派出所调解室主任汤存本眼里,都抵不过群众对他一声“汤老师”的称呼。

  汤存本说,这一声“老师”,是群众对他的认可,透着亲近与信任。就冲着这声称呼,他要尽职尽责,费尽口舌终不悔,不畏艰难化纠纷。

  2011年,退休不久的汤存本,在《乐清日报》看到一则招聘警调衔接专职调解员的启事。军人出身的他,热心又有正义感,不顾子女再三劝阻,毅然报考,并在61岁之际成为了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

  转眼9年过去了,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汤存本成功化解各类疑难纠纷案件5175起,赔付金额达5765万元,平均每年调解案件575件。

  调解高成功率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努力与付出。

  汤存本所在的乐成派出所管辖区域大,社会建构错综复杂,需要调解的纠纷案件多难度大。9年来,汤存本经常从7时许一直忙到22时许才下班,对他而言一天连续工作15个小时已是常态。

  一次,一家装修公司负责人因拖欠工程款被投诉,案件被送到了汤存本面前。由于涉及人员多,汤存本从第一天7时许一直调解到次日凌晨3时许,一天调解案件30起,累得连头都抬不起来。

  有人说,做调解工作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汤存本也不例外。

  有一次,4名包工头和36名民工就欠薪问题在调解室里争吵不休。汤存本耐心地对民工们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会帮你们解决问题。”民工们听后半信半疑,停止了争吵。

  汤存本又转身将4名包工头叫到调解室门外,问他们:“如果你们是民工,这个时候你们会怎么办?”见几名包工头若有所思,汤存本明确指出,恶意拖欠民工工资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要他们找出问题结症,理清之间纠葛,不得推卸责任。经过6个小时的反复协调,36名农民工全额领到了工资款。

  因为调解工作强度大,损耗大量精力体力,近几年汤存本每年都会因过度劳累而导致荨麻疹复发。病情发作时奇痒难忍的他从未请过一天假,只是默默地带上煎好的中药到调解室,边服用边工作。

  在本该享清福的年龄,却如此辛苦,家人自然是不放心且反对的。老伴为此颇有怨言,汤存本却说:“我是军人出身,能为社会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是我的职责。”老伴有时唠叨,他就装聋作哑依旧我行我素扑在工作中。

  调解工作事无巨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汤存本在日常调解过程中,极为注重学习,每件案件调解成功后,他都第一时间将书面调解协议书登记造册归档,并总结经验,思考规律。与此同时,他还热衷于收看法制类节目及新闻,把对提升自身调解能力有帮助的报纸做成剪报予以收藏。如今他收藏的法制新闻类剪报足有一本辞海那么厚。

  正是因为在法制新闻中学习到了知识,汤存本在调解之余,亦热心采写相关新闻报道。短短几年间,经他之笔刊发在《浙江日报》《乐清日报》等媒体的法制新闻达230余篇。

  激情不随岁月老,如今汤存本69岁了,他开玩笑说:“我还不老,我正是充满干劲的时候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