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11版:长一工作室

叶家每年召开家庭会议

外孙女记录祖辈事迹收集家族资料

郑佳(第一排中间)参加叶家第二次大型家庭会议。
叶林冲(二排左五)和家人合照。 本报道图片由郑佳提供

  ■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露露

  前段时间,在“金牌讲师”乐清市第八届微型党课比赛活动中,乐清市丹霞路小学的郑佳老师深情讲述了她的外公叶林冲生前的事迹。郑佳说:外公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身上的实干精神和创新理念值得学习。叶林冲还重视家庭教育,和其他长辈一起成立家庭“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每年召开家庭会议,帮助晚辈成长。

  为了将外公的精神在家庭中传承下去,郑佳利用两个月时间搜集整理相关外公事迹与资料。家庭史、家族史就是历史的构成部分,非常有意义。

  搜集外公生前往事

  说起外公,郑佳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她的外公是南岸人,因为要拆迁,在整理外公房间时,发现储藏室里存放着满满的奖状。透过一张张奖状,让郑佳产生收集和整理外公生前事迹的念头。

  说做就做,郑佳多次走访她外公的老同事,从他们的口中,让她对外公有了新的认识。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她的外公曾经参与盐盘“围海造田”工程,该工程建设中,首先要填海,当时没有机械,填海的石头全靠人工搬运,填好的石头,经常被大风浪卷走,很多人没有信心坚持下去,她的外公总给大家鼓劲,而且带头干,常常干到晚上11时才肯停工;早上4时许就起床,5时许在工地上等待施工。郑佳说,这些往事也常听老人们讲起。

  在“围海造田”这项工程中,叶林冲一干就是8年。他的老同事回忆:冬天到了,叶林冲赤脚踩在海涂里,刺骨的海水把双脚冻得没有一点儿知觉,脚上被贝壳划了一道大血口,等到上岸时才被发现。受伤是常有的事,每次他只给伤口简单的清洗包扎,第二天又直接踩进泥里劳动。5年过去,海塘终于建成,当大家欢天喜地,敲锣打鼓庆祝成功时,那年夏天,海塘被突如其来的台风,在一夜之间又无情地被冲垮。叶林冲虽然很伤心,但为了给大家鼓气,他告诉大家,海塘垮了,重建的信念不能垮,大家伙再一次吹响号角重建海塘。又经过三年的努力,海塘建成,一直沿用到现在。

  同事眼中的“水鼓涌”

  郑佳从老同志口中得知,同事们当时给她的外公取了一个雅号叫“水鼓涌”,意思是说,他实干又有动员能力,可以把水都鼓动得汹涌澎湃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叶林冲还参与修建“牛乌岭”。“牛乌岭”就是万岙高速路口那条山岭,当时是由石头垒成的一条小路,交通很不方便。那时也没有太多现代化机械,开山挖岭主要靠劳动力。在“牛乌岭”工程建设中,叶林冲除了自己出力还出资,并发动周边群众出钱出力,他一干就是5年多。为此他获得“牛乌岭”工程指挥部赠予的“热心公益”奖、“卓越功勋”奖。

  郑佳说,自从盐盘“围海造田”工程成功后,外公又去清江参与花岗屿“围海造田”工程,协助盖竹村建水库、万岙村建公墓……

  退休后,叶林冲继续发光发热,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如参与兴建村委办公楼、老年公寓、长水山凉亭,参与修建万岙桥,投身老年大学建设等。

  传承家风重视教育

  在郑佳的印象里,外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为了让晚辈学习先辈们的光荣传统,传承好家风,经常组织召开“家庭大会”。每次会议,从确定会议主题到发言人选,都精心准备。会议的形式,主要是让“先进分子”汇报学习和工作情况,鼓励晚辈向先进学习积极进取。他还设立“家庭奖学金”,奖励一年来取得优秀成绩的晚辈。

  其中有两次家庭会议比较大型,一次是2010年春节召开的会议,参会人数达100多人,还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请来参加。四世同堂一起分享学习、生活、事业、养生经验等。

  另一次大会在叶林冲去世后的第2年清明节召开,即2014年。这次会议由叶林冲的妹妹叶玲芬组织。郑佳说,虽然外公走了,但他的爱和精神还在。晚辈们纷纷汇报自己的工作成绩,决心用实际行动,秉承先辈的优秀品质,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叶氏大家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家庭会议,关心下一代的学习、工作、生活。没有说教,只有引领和启发。为了让更多晚辈学习成长,叶家人还将会议资料整理成册出了一本书——《传承好家风》,赠送给每个家庭成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