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塘厂 ■魏增谊 说起磐石塘厂,不仅磐石以外的乐清人很是陌生,就连磐石当地的年轻一代也是不明所以,人们往往因为谐音而想当然地认为是制糖的工厂或者作坊。其实,塘厂是地处磐石老城下西南角又在海塘内的一个小自然村的地名。 在南朝宋景平元年(423)永嘉太宁谢灵运来盘屿行田,写有“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一诗,这是历史上关于磐石最早的文献记载。 早在唐朝贞元间(785-804)温州剌史路应在盘屿加海塘,才使土地得到开发。 到了明朝洪武卅年(1387年)盘屿建城改为磐石,老城西南面的城脚下至南面的海塘上就有一片野草丛生的肥沃土地。这片地方南风吹来无任何阻挡,而北面有二丈高的城墙,真是夏凉冬暖的好地方,非常适宜饲养牛羊、鹅鸭。大约在300年前,有一蔡氏农民携家从外地迁居在这个城脚下安寨,盖起两间茅草房(当地人俗称茅棚厂),由于地处海塘内,塘厂因此而得名。以后陆续又有几家蔡氏族人和亲戚来此投亲,这片土地逐渐得到充分开发,塘厂的名声也慢慢传播开去。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除了屋前好几亩薄田外,居住在这里的几户农民慢慢地寻找更广的谋生出路,凭着良好的资源环境和聪明才智,利用海塘外这片平坦而芦苇丛生的海滩,向外延伸约30米,再筑一条海塘,建起外塘。后来,他们就利用内塘与外塘之间这片新开发的近百亩土地开辟副业,种上夹麻(当地人叫花香)。夹麻,清明播种,立秋收割,是一年生禾科草本植物,约有两米来高。种夹麻最合算,不用施肥,不用精心管理。夹麻具有三大功效:其一,过去种的是间作稻,立秋后,割来夹麻踩在田间,经两周腐烂、发酵就能成为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其二,把收割来的夹麻浸在河水中一周,捞上取皮,是打绳索的好材料;其三,夹麻梗又是烧饭的好燃料。 海塘外的平坦海涂,当地人称之为滩,大水潮时江水才能涨到滩上。滩上长满芦草,成了放鸭、放牛的好场地,牲畜放在那里不用人看管,早上把牠们赶来放在这滩上,晚上,把它们赶回去,所以住在塘厂的农民,就有三户人家养水牛,三户人家养鸭。养牛的农民一年三季农忙时替人家耕田,磐石的耕田能手出在这里,农忙时忙得不可开交。三户养鸭人家养着上千只鸭,鸭蛋一般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至温州市区等地。一年下来,两者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同时,塘厂人还利用海滩、海涂上下之间这条坎做文章。上面芦草丛生处叫海滩,下面平坦尽是泥浆处叫海涂,滩与涂之间的坎叫大浪坎,约50-70厘米高,大浪坎是常年被海浪拍打形成的。俗话说“跛脚蝤蛑爬现成洞”,人们就照这个道理琢磨起在大浪坎上挖“蝤蛑洞”诱捕。塘厂的农民几乎每户人家都做有“蝤蛑洞”,也就是他们说的“假洞”。假洞分二种,一种叫直洞,一种叫开口洞。春节过后的农闲时间,就开始做假洞,少的人家有二、三十个假洞,多的人家有上百个。蝤蛑一般在海涂上活动,随着浪水飘浮,爬进假洞,人们就一天两潮去捊两次蝤蛑。当潮水退去,蝤蛑洞刚刚露出,不管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得去捋,去迟了恐怕被别人捋去。一潮水,多者能捋一、二十斤,少的也能捋几斤。如今已八旬的蔡奶奶,她是独生女,当时不管刮风下雨,甚至黑夜,也独自一人去海涂捋蝤蛑,比一般男人胆子还大,至今在磐石还流传着她的佳话。这里的蝤蛑异常鲜美,并不亚于磐石有名的芝湾蝤蛑,而温州一带又有“八月蝤蛑赛人参”和“八月蝤蛑抵只鸡”的说法,因此销路很好。只可惜当时价格便宜,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了,个头大的也就一元一公斤,小的一元钱能买两公斤,如果是现在的价格,即发大财啰。 随着土地不断开发利用和三大副产业的提升,塘厂就成了一块福地,以后又有几家蔡氏相继投亲。到了民国初年,原来的茅草房,逐渐变成木结构,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大改善。据解放初期统计,塘厂蔡氏增加到九家,林氏一家,陈氏一家,潘氏一家,共计55人。 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塘厂里的一些人家开始向旧城内搬迁。特别是1994年8月21日,百年一遇的17号台风过境,瓯江潮水泛滥,堤塘被冲,房屋被毁,人心惊慌,塘厂内剩下的几户人家也都迁到城内盖起新房,从此结束了塘厂这个自然村的发展历史。如今,人去屋空,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塘厂只剩下残垣断壁,成为一片废墟。 磐石再无塘厂,而老磐石人的记忆里始终有一个曾经丰裕的塘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