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观察」 ■王冬敏 2017年7月,安徽籍的小鑫在校外涉嫌盗窃电瓶车被乐清警方依法刑拘。小鑫坚称犯案时才14周岁,可其户口本显示已满17周岁。其母到安徽老家派出所请求提供证明遭拒后,办了假证明,而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而被查处。年满16周岁的人涉嫌犯罪要负刑事责任,乐清市检察院的检察官接手案子后,寻到证据证明小鑫不满14岁,遂撤销了此案,又对其母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1月11日《乐清日报》) 这个故事前半部分很虐心,后半部分很暖心。一错一纠,还原真相,既让人惊讶于当事人一路遇到了马大哈,也庆幸其遇到了认真的检察官。 先是登记户口的粗心。小鑫的年龄在户口本上被加了3岁,警方没有核实,不知当时是怎么登记的。户口本或身份证上出生年月并非证主真实出生年月,在中国比比皆是。登记时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给一些别有用心者钻了年龄空子,也给一些不拘小节者埋下了隐患,所谓“益着的人被益死,害着的人被害死”。比如传说中,某某隐瞒了年龄,赖在官位上不愿退下,受尽知底细的同学讥笑;也有人因为谎报年龄,得到早点参军或上学的好处,事后想改回真实年龄而不得,“被提前退场”而耿耿于怀。其实得或失,全在一念之间,世间好处不能都让你占尽。既享受了当年“谎报年龄”的好处,也应该有勇气承受现在的后果。当然,也有不少神通广大者,通过各种关系,能将当年谎报的年龄改回来,继续以“年轻”为由捞好处。这种欺骗得来的“成功”,也会陪伴他们一辈子,但总有知道真相者不甘沉默,予以披露。为这种“成功”,多少得付出名誉代价。 小鑫父母之所以当年没有及时改回儿子真正的出生年月,让小鑫得了“提前上学”的好处。后来出事想改回来,却苦于一时找不到证据而作罢。从这点上说,小鑫的年龄错误不能一味怪罪别人。其父母这种有点鸡贼的心态,也给儿子的人生埋下了风险。 当然,对于小鑫差点“够得上17岁”而被起诉,其老家警方不能脱去“粗暴”的嫌疑。一是如果当时登记准确的话,就没有后面的麻烦;二是小鑫母亲去安徽当地派出所要求改回年龄,当地警方如果启动调查程序,实事求是找证据,小鑫也能免于起诉。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当地警方拒绝了小鑫父母的请求,堵死了还小鑫真实年龄的通道。求助无门的小鑫母亲铤而走险,对于一个底层者来说,这属无奈之举。小鑫母亲敢于向警察提交假证明,这实在是送肉上秤的愚蠢行为。如果当地警方能够像乐清检察院的办案人员一样,不放过疑点,公正执法,也不至于有后面的故事发生。 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守住了一条防线,把一桩即将形成的错案化解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安徽当地警方工作不认真者的一次打脸。检察院具有检察监督功能,及时纠错,是法律体系得以良性运转的保障之一,但作为最初的办案者,也应该有求真务实、尊重法律的态度。错案办多了,毕竟不是好事,既影响涉案者的一生,也影响警方整体形象,影响办案者本人的声誉。 (作者为乐清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理事长) 错案消解后 不能无反思 其实得或失,全在一念之间,世间好处不能都让你占尽。既享受了当年“谎报年龄”的好处,也应该有勇气承受现在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