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 让人难堪才有效 「乐清观察」 电视问政,允许解释,但不能让解释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三月蛤蟆 12月19日晚上,今年第二场“电视问政”——“聚焦旅游名市,建设美丽乐清”专题直播现场,来自乐清市旅游局、雁荡山管委会规划国土建设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交通建设办、旧城建设办、交警大队,乐成街道、清江镇、淡溪镇、白石街道等单位负责人接受问政。(12月21日《乐清日报》) 电视问政,既问鸡毛蒜皮,也问大是大非。现场提出的问题,看似细碎繁杂,其实事关景区整体服务质量。有人问到北大街的改造进展缓慢问题,部门的回答是“争取明年年底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我们不是健忘者,应该记得我们的目标是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种慢是怎么形成的,其实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再比如,对于雁荡山的交通状况,电视画面中播放了不设交通标志、乱停车、小摊贩手推车跑到机动车道上做生意等场景,而回答者一味强调受到硬件限制。这些问题,既有小,更有大,大小结合,张驰有度,问答之间显功夫。所以,在问答环节,问的有没抓住热点与槽点,答的有没有抓住问题核心,都很见备考功夫。电视问政,允许解释,但不能让解释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电视问政,就是要讲求红红脸出出汗。有人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雁荡山导游词30年不变”。沿袭了30年的导游词,要么文采非凡得无法增删,要么犯了群盲症,从来没有把这个作为旅游文化建设事项来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导游词也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类似问题的提出,可能会让被问者感到脸红。作为一个现场提出的问题,有着一定的文化价值。还有人问到在中雁停车场卫生间的外围居然有一个养鸡场,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问让受问者有些“难堪”。这种难堪、脸红,往往能促进问题的整改。否则,只问不改,等于白白问政。 从电视问政的定位来看,参与问政者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考官;被问者必须回答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态度,是考生。至于考生答对答错,考官的任务是打分。有问题不可怕,只要摆上台面,直面问题,让公众知道解决这些问题是卡在哪儿了,也就达到了一定的监督效果。如果问题没解决好,担当精神又缺失,寻找个借口推脱责任,在电视问政现场亮相,无疑是中了考官的“埋伏”。 (作者为乐清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