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困局背后的精英责任 ——丧葬陋习批判③ 精英们对于社会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所作为。 ■本报评论员 在殡葬问题上,乐清人集体陷入了困局。从12月7日《乐清日报》报道的盐盆王大爷到报社反映殡葬陋习、希望刹住丧事大办风的情况来看,其实大多的老人都不喜欢铺张办丧葬,但还是有很多乐清人深陷其中,难以挣脱这张人情网。 人都有理性,但当个人的理性不能抵抗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群体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一个人不敢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敢挣脱恶习与陋习的奴役,即使有最亮丽的街道、公园、高楼,也不能称之为真正富有。群体性的随波逐流,导致整体生存环境愚昧化。长期的惰性造成集体无意识,此种地域性格,也会妨碍一个地区的发展。 整个乐清的殡葬现象如此令人诟病,各方面都推脱不了责任。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党员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起到了表率作用?许多庞大的丧葬场面,是不是因为精英们巨大的人际网络而排场起来的?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在亲属丧葬这个问题上,又有多少合乎其身份的正确认知?浪费奢糜的背后,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群体在推波助澜。 对于一般的民间风俗,学界对之的态度是,官方应尽量尊重之、宽囿之,不宜过多介入。各种形态的存在,正是社会活力的显现。但当丧葬陋习已经激起民怨,政府就有责任对之作出法律许可范围内的约束。比如,对噪音扰民、在禁放区乱放烟花鞭炮、对堵塞交通等,都该有个明确的处罚。 破解这场集体困局其实并不很难,甚至无需太多智慧,只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够了。几年前,乐清年轻人结婚订婚时,分办两场豪华的订婚宴与结婚宴,而近年,大多工薪阶层已经将两场宴会合二为一,且大幅度缩减了宾朋数量。现在还办豪华婚宴的,基本是少数“土豪”了。工薪阶层比较明智的选择,已形成了一股清新之风(当然,诸如豪华喜糖礼包之类可向温州市区更简便的风俗学学)。可见,只要心理有足够自信,对社会评判有正确认知,文明习俗终究会到来。 改变陋习,改良社会运行机制,精英们负有相当的责任。许多人一直指责体制的落后,期待转型,但对自身周围的不良社会现象,却是热衷于其中。不能容忍体制的毛病,又对落后愚昧的社会现象不加以拒绝,甚至主动助推滋长这种现象扩大化、顽疾化,这是对社会责任的推卸。在这种破窗效应之下,社会运行机制也可能因之陷入非良性循环。 针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乐清已经于2014年出台了《乐清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带头推动殡葬改革规定》,其中有“十个严禁”,包括殡期、置办酒席,花圈、花篮数都有规定。根据2010年发布的《乐清市殡葬管理若干规定》,也对丧事大操大办有相关规定。但是,这些严禁条款,到底有无落实到位,需要一个全面的检验。 精英们对于社会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所作为。现在是讲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的时期,转变消除殡葬陋习,转变乐清人的殡葬观念是事关民生的转型事项。各级党组织、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正视之。领导干部、党员团员、国家工作人员是社会的精英,应该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只有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殡葬习俗的变革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