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景于民的实质是还权于民 所谓显山露水,就是把被粗暴建筑隔断、破坏的山水去除遮挡、还原天工,恢复其本来面目。这既是一个物理作业过程,也是去除不合理的权力介入,把完整的风景观赏权还给游客的过程。 ■本报评论员 卧龙宾馆拆了,百草园拆了,原雁荡山工商招待所拆了……到目前为止,雁荡山风景区共拆除12家公建单位的28幢危旧房近2万平方米。(12月15日《乐清日报报道) 大拆大整的浪潮波及雁荡山脚,先拿公建单位危旧房开刀,让人感到十分称心。与一般地方相比,景区内拆除危旧房后除可还地还绿外,更能重现、恢复其自然景色,这里拆整的意义非同凡响。 按说像雁荡山这样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又顶着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属典型山岳风景观光旅游区,景区内的建筑应受到最严格的规划控制。但令人不安的是,如今雁荡精华景区内尚分布着众多宾馆酒店,私有建筑密布,令人游兴大减。虽然雁荡山近年旅游人次和收入仍在增长,但与国内同级别景区相比,增速显然滞后。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多样,有历史上体制不顺、规划滞后、管控不力等各种因素。但算起历史账来,显然与三十年来权力部门和单位在景区内大肆建筑直接相关。不少强势部门和単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或资源,在景区内纷纷建立自己系统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培训中心、会所,且基本位于响岭头和通向灵峰灵岩景区干道两侧,严重影响了观景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私房的新建。 应该说这种权力建筑进入景区的现象在国内不少著名景区都存在,有的历史更长,非雁荡山独有。但自公路延伸进景区后,由于雁荡山主景区的二灵一龙观景地带狭窄,公建单位建筑尤显密集,对风景观瞻影响尤显突兀。风景讲究层次,近景中景远景渐次递进,无论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游人自感舒朗称意、心旷神怡。若近景被强行阻断,游览者顿感憋闷,游兴何存焉?何况这些公建项目体量大,风格五花八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与自然山水天造地设的质感反差长期存在,对景区品质的损害难以估量。 我们非常赞赏此次雁荡大拆大整的指导思想:显山露水,还景于民。所谓显山露水,就是把被粗暴建筑隔断、破坏的山水去除遮挡、还原天工,恢复其本来面目。这既是一个物理作业过程,也是去除不合理的权力介入,把完整的风景观赏权还给游客的过程。风景本属于公众,属于整个人类。 在中国存在许多全民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现象,景区内的部门系统公建物尤为典型。其绝大部分经营单位由于体制原因亏损严重,无法适应新的旅游消费特点,多承包给个人经营,而承包者的短期行为加剧了建筑和设施的损耗,早早成为危房旧房,受益的只是少数人,受损的却是社会公众。如今借大拆大整将其拆除,不仅还给游客久违的佳美风景,也还给公众一方清朗乾坤。更希望以此为契机,带动景区其他违建和危旧房的拆除,做好拆后空间设计利用,最大程度还雁荡山奇秀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