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3  4  
深深村歌悠悠唱
清北打莲湘
乐籍书画家郑碎孟
陈子胄的东经121°
父子书家:高振霄高式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6年1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父子书家:高振霄高式熊
2016-11-18

    父子书家:高振霄高式熊

    ■金元宝

    《高振霄太史父子轶事》(载《收藏·拍卖》作者梁基永先生),一文的“题首”有这么一段文字“上海1949年之后,清遗民大多凋落,高太史成为仅存的几位之一,陈毅任市长后,力邀太史出任职务。太史曾婉拒,我北洋与老蒋的官都不作,现在更不出山了。陈毅亲自上门,请太史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太史有午睡的习惯,陈毅专门用自己的轿车,每天中午接送太史回家休息,方便下午开会,太史为之动容……。”

    1876年(清光绪二年),高振霄生于宁波鄞县,谱名隆宾,字芸鹿,又字云麓,号闲云,又号顽头陀,晚号洞天真逸。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举人,三十年甲辰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高振霄工书法诗词,间作墨梅,曾刊行《梅花百咏》。其书法行楷用笔稳健,挺秀峭拔,行书顿挫奔放,筋骨峻峭,行草则跌宕生姿,笔意酣畅,能使人感觉他扎实的书法功力(王皆欣先生评语)。上海中国画院藏历代名家楹联,珍藏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高振霄等名家的墨迹,高氏的楹联联语为“大庇俱欢杜陵怀抱,苟完为美卫荆风规。”高振霄作书,什九为馆阁体,曾书一联:“孟言天下定于一,曾云吾身省乎三。”1956年,大德望高振霄太史驾返蓬莱,享年八十,归葬故里。2000年11月11日至16日,上海朵云轩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举办高振霄高式熊父子书法展,展品近百幅,观者甚众,一时誉满申城。舍下现藏高振霄太史的行书扇面一幅,作于民国时期,亦乃珍品也。

    高振霄哲嗣,当代德高望重的篆刻家、印学家、书法家高式熊先生,现年96岁,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高式熊幼承庭训,9岁时即开始练习书法篆刻,青年时期得赵叔儒、王福庵先生亲授,技艺渐进。高式熊真、草、隶、篆四体皆擅,尤精篆书。高式熊先生24岁汇辑了《篆刻存景》,27岁编辑《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印谱四册,而名动印坛。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先生对这部印谱曾予以点评:“所作益显英迈,出入秦汉宋元而不逾规矩,技法老到却神采楚楚,从篆刻艺术的角度,或是就其选择的印谱主题,它都是区别一般汇印成谱的那一时期的一部重要印谱。”1988年和1990年,高式熊先生两次赴日本,在大阪、奈良、神户等地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深受彼邦人士的推崇与敬仰。

    2004年1月8日,83岁高龄的高式熊先生,慨然担任上海棠柏印社社长,并热情洋溢地亲手书写《棠柏印社记》448个字。2007年,为纪念吴昌硕大师逝世八十周年,高式熊先生作为一个纪念者的身份,他书写80首吴昌硕的诗词楹联的书法作品,亮相纪念大会,来缅怀一代大师吴昌硕的成就,赢得好评。2008年8月16日,《美术报》“书法周刊”以整版报道高式熊先生的事迹及其书法篆刻作品。同年,他被选任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社长空缺)。此前,他曾任上海书法楹联委员会主席、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济大学顾问教授。高式熊老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数十年临池从不间断,被人称誉为:“胸中存旧谱五百部,手下运古印一万钮。”不愧为艺林瑰宝。

    我因现存高振霄太史的珍品,及多年前与高式熊先生通过一次电话,故对高氏父子总有着亲切之感,也就是我撰写这篇拙文的初衷。

    高振霄的行书扇面。记者 郑剑佩 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人文艺术 00005 父子书家:高振霄高式熊 2016-11-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