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上飞舟河鱼溜 ■邱星伟 河鱼溜,是乐清西乡的一种木船,因划动时好比鱼在河里游,故叫溜,乃灵活快捷的意思。河鱼溜更有“浪头飞”之称,在大海中航行,劈波剪浪,上腾俯冲,常与骄健的海鸥作伴齐飞。 河鱼溜,长约七米,分船头、浪斗、前舱、肚舱、后舱,船头与后舱狭小,但略翘;前舱与肚舱稍大,肥肥的,造型风流,像个杨贵妃。河鱼溜泊在水上甚有灵气,来点儿微风细浪,就头颠尾颠起来,又像个乖孩子,十分可爱。 河鱼溜三把桨,前舱一把、肚舱一把、后舱一把,三个人划。通常二人划,也可一人划,一人划时手操二桨。前舱和肚舱的桨装在右面,叫前桨;后舱的桨装左面,叫艄桨。桨由桨柄和桨叶构成,桨柄用实肚的竹,桨叶用刚且柔的木材。三把桨各装设桨桩,桨桩插在船边的小窟窿上,桨桩用硬木制成。桨配以桨圈套在桨桩上,桨圈的料牛筋最好,细篾、苎麻也可以。桨、桨桩、桨圈,都要求坚韧、耐磨、牢固。河鱼溜划行运桨时,由扣在桨桩上的桨圈,拉动船“哗哗哗”破水前进。 河鱼溜划艄桨的叫做握艄,也叫老大,是船上的总指挥,船的转弯、进退、交汇、停靠,由握艄的掌握。握艄的头脑要灵敏,特别是在黑夜行舟,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发现前方有来船时,依据自己船的位置判断,向对方发出信号“按牢”或“艄牢”。按牢,你的船要靠右划,我的船也靠右划。艄牢,你的船要靠左划,我的船也靠左划。这样,两船交汇,方向明确,在朦胧的夜色中擦身而过,平平安安。 河鱼溜不单用人划,亦可张篷驶,张篷驶多用于出海。内河由于桥梁多,张篷不便操作,但在长阔的大河上,风向适宜,也不乏使用篷来驶,减轻体力。 河鱼溜的航程最远、也最冒风险的,在于去南麂、北麂捕乌贼(目鱼)。因到南麂、北麂要渡过外洋,河鱼溜在巨浪中颠簸,一忽儿被抛上浪尖,一忽儿被拉下浪谷,十分惊险。不过凭着河鱼溜体型的优越,三把桨配合默契,河鱼溜跳跃着抢浪前进,虽有惊却无险。据有经验的老大称,若逢狂风巨浪,最要紧的,桨不可脱离水底,稳住船身,保障平安。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中雁山区盛产的靛青,一批批跨过飞云江运销瑞安、平阳或转福建等处,便是凭河鱼溜的功能实现的。此外,北白象前岸、上家垟水潭一带的水产行贩,去洞头、玉环海岛载运咸鱼海鲜,也是依赖于河鱼溜做成生意。河鱼溜擅长出海作业,还培育出一位女模范,公社化时期闹积肥,柳市东仁宕的高彩柳与男社员搭当,划河鱼溜到海岛上找肥源,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曝出那个时代的特大新闻。 河鱼溜在内河运输可载一吨多,出海、尤其在大洋上,只能载半吨许,或更少些。因为载多了在浪头上飞不起来,则失去了“浪头飞”的本领。 河鱼溜不单是载货,也可用于载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内河轮船未有,柳市、北白象、白石一带的人去温州,就是乘河鱼溜的。河鱼溜载客时限二人划,腾出前舱让客坐躺可容八人,再加肚舱后面坐二人,船头、浪斗、后舱各坐一人,一般可载客十多人。河鱼溜划速快,依照恰当的潮水涨落,去温州早上开船,晚下便能回家,往返只需一天时间,叫做“随潮上随潮落”。去温州如果到江边琯头、乌牛乘航船,一趟非过宿不可,那么则浪费人力财力了。当时的河鱼溜载客运货,叫做“划水脚”,乐清县西相当流行,而且产生固定的船家,如白石,就有两只河鱼溜每日划温州,为商家和行旅服务。 河鱼溜划速快,三把桨使劲划,一小时可达十公里以上,可与李白笔下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舟竞赛,由此常为突发急病的患者送大医院抢救,赢得了救命时间。 据赵章柳先生等老人回忆,当年乐清西乡的河鱼溜,拥有五六百号之多。仅白石濒河而居的下阮一个村,河鱼溜就有一百多号,晚上归来系在河埠头,一溜儿排开,仿佛一支海军小舰队。尤其每当白石三月初十大会市,各地的河鱼溜划来买货的,或载客的,停泊在长阔的河中央及滩边,头咬着尾,尾搭着头,密密麻麻地挤着,像是一大捧油菜耔壳撒在水面上,呈现一派别开生面的奇观。 笔者少年时喜欢学划船,学会了不错的划河鱼溜技巧,后来曾数次与少年伙伴划河鱼溜去瓯海永强载运货物。去永强船必经过龙湾,龙湾岩头无风也起浪,是个有名的恶浪区,可我们毫不惧怕,一是我们有相当过硬的划船技能,二是我们都生长在白石溪畔,从小就练成游泳本领,即便船翻了也无生命之忧。俗话说艺精胆壮,胆壮心定,所以每次出港都高唱凯歌归来。 2000年温州侨乡报发起征文,题目叫“那一年我十八岁”,我以划河鱼溜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叫《搏浪闯龙湾》的小文,被该报选用刊登于当年9月7日的报纸上,回想起来倒蛮有趣。 乐清县西的河鱼溜,不知始于何时,也许有数千年历史吧?尽管如今被现代的先进运输工具所代替,退出了江湖,然而河鱼溜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所做的奉献,在交通史上应占有光辉的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