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地陡门山 ■陈友中 陡门陡门,陡字当头。陡者,斜度大,近于垂直也;门,形容其地貌。高山上一座陡门,其高峻挺拔,顾名思义。 陡门山,地处括苍山与雁荡山连接带。地形、地貌与雁荡山相似,俯视如锅似井像盘地,但也有其独特的“长相”,被国务院确定为楠溪江“老七”。 置身其中,你所见的是:奇峰怀拥村落,青山苍翠斜伸。天,成了不规则的多边形,大致如丝瓜叶。漫步期间,如进石林,峰与峰间,“两山排闼送青来”。天开大门——这里有许多“显胜门”。你看,冈、峦、峰、柱,均拔地而起,冲天而上,顶天而立。如台,如柱,如船,如鲤鱼,如屏障,如鸡冠,如元宝,如骡似马……岩石峰峦千姿百态,各具特点——独一无二。峰峦多以形得名——像什么就叫什么峰、岩。如五磊山、狮子岩、鲤鱼山;也有以民间传说而得名的,如吊船岩,寨岩,百两岩。峰峦间也有许多岩洞,洞也因其特色而取名,如赤岩洞,松罗洞、隘罗洞(今名九台山)等。“天下奇洞道占多”,道家三十六洞天,几乎都在名山之中。 这里的九台山,雄踞于陡门山的最高峰——海拔六七百米。在那儿俯视陡门山,你眼前又是另一幅图景:那些巨峰、大屏、石柱、大山,均变矮小了,如驯服的六畜在眼底姿态自然,各行其乐。平视西南,榔锤岩豁然在目,大锤彷佛向你砸来。 陡门村属永嘉县,革命老区,与乐清西北交界,系陡门乡的所在地,有四百余年村史。全乡在平均海拔350来米高的青山间,分布着18个村落,42个自然村,生息着万余人,其中多数外出。该村300来户,3000许人,陈姓为主。 陡门,号称“陡门齐”:陡门人敢于吃苦,不怕艰难,地方齐心协力,认准了的事,大家会一起上。如游击队,很多人都踊跃参加;如造水库,人人投入,开岩运土,兴建高峡平湖。她具有山面乡的共同特点:开门见山,迈步是岭;梯田梯地,耕作得温饱;竹木棕桐茶,换取日用品。市远路峻,去虹桥、到沙头都得披星戴月忙一天。 陡门是我的邻地,相距20来里——我故里岩上厂(解放前称岩上唱)南向最近的一个地方。中间隔着龙门峡南北两座山,乡亲称其为“陡门山,是我们的上下邻地”。龙门峡里的最高峰,如工人高举的榔头,高耸云天,势欲砍下,故名榔锤岩。陡门那边叫它草鞋耙岩,岩下有玉池庵。此岩是我们两地共享的奇观。我小时在梯地里劳动,仰望榔锤峰诸峰,有个形如眼睛的洞——天眼,其名仙人镜,现在不见了,可能树木长大给掩盖了。 这隔山邻地,我去过多次,有两次印象颇深。 那是数年前的阳春三月。 那儿村落房子新老相间,高低错落,大有“鸡鸣桑树巅”“桃李罗堂前”的境界。陡门溪穿越村中,将村落分为南北两片,“一水中分陡门村”。数棵古木傲立溪畔,掩映着新房旧屋;碧溪里三两鸭子,在戏水,飞跃。离溪数十丈高,一个院门凸显着,门边送出一树李花,一树洁白纯净,白花照人的李华。我走近她,芳香淡远,纯洁静心亦净心。我远近拍了许多照片,配诗分享。村里留守老人居多,有的在长廊亭台里怡然自得地谈天说地,有的在自家里,有的在田地里劳动,翻土种菜、马铃薯……村口停放这许多轿车,一些青年男女带着孩子特来看望长辈;一些特来观光的——玩水嬉戏,迷花倚石。孩子见到新奇的景观发出阵阵惊叫。 另一次在去年底——半个世纪一遇的寒潮之际。 那天,处处可见寒潮的踪迹:悬崖上白花花的冰挂,依附在溪涧绝壁,悬于高崖,如瀑布、似银针、若玻璃管、玻璃碎片;整排的,单独的,上粗下细,日晒渐融。有的在塌——哗哗砸下,有的还悬于一线似将砸下,有的粗大如椽,似钢筋般牢固。山野地表、地砍上,一片片突起泥土,如无数洁白无叶的豆芽,它土名叫犬牙霜。我首次见到长得这么长的犬牙霜,脚一踩,像踩在玻璃试管上,嚓嚓响着就粉碎。仰望远山,山脊白雪皑皑,犹如在新疆望天山之巅。 村前一堵屏障,平时无水,寒潮前日,恰逢大雨,出现了冰挂,连八十老翁都说还是第一次见到。 陡门山,春暖花开多雾,秋风红叶凉爽,冬寒银装寒冷,夏多清风消夏。梯地番薯,梯田稻谷;市远路陡,起早摸黑,高山谋生,实为不易。我很钦敬这种高山生存的坚毅精神,那座雄伟的陡门,时常在我脑子里浮现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