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黎平翘街 ■太阳树 我们到达黎平县城的时候,正是黄昏,汽车路过一条大街,斜阳西照,用青砖装饰的街旁建筑立面的顶端,染着一层黄黄的暖意,古色古香,让人感到黎平的一种韵味。车窗外一座石牌坊一闪而过,“翘街”两个字清晰可见,我知道,就这是我要找的地方了。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便来到这里。也许是清晨比较早,翘街上的很多店辅门还没有开,路上三三两两只有几个人,倒有几分清冷、清静和清爽氛围,我喜欢这样的宁静。踏着石级台阶一步步上得翘街的最高处,站在高高的石牌坊下,望着下坡延伸至远处又上坡的古街,感觉“翘街”两个字逼真而自然,这便是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城里一条1000多米长的古街,因其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被俗称为“翘街”,现在这条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了。 脚下的青石板和那些被磨得油光发亮的鹅卵石告诉我,这条街有些年头了,白砖灰瓦,飞檐高脊,恍惚行走在古时候的徽州,马头墙及一座座四合院,无不透露徽派建筑的精髓。其实,我所看见的“翘脚楼”,黎平人称之为“窨子屋”或“一颗印”。明清时期商贾们来这里做生意,也将徽派建筑带了进来,不过这些建筑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它们虽然形似徽派的四合院,但它依地势而建,四周高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有两进两层也有两进三层或三进三层,小方形天井吸纳阳光和空气,从高空上看整个院落如一个方方正正的印章,像徽派建筑又不是纯徽派,这种建筑格局的变化与这里的地理、气候和习俗、文化等恰到好处融为一体。 我不懂建筑,但我享受这条街带给我的氛围;我喜欢翘街,因为它完整保留了几百年来的文化,而这种保留又与当地人的生活紧密联系,不是为了保留而保留,或者说为了包装、打造一条所谓的旅游古街而存在。所以,游走在翘街如同穿越时空,我体味着这里过去和现在,甚至于未来。这条街两旁商辅里卖的东西,不是为了游客而是与当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品。街旁的特色小吃店“黎平米粉”,也不止一家,该米粉是黎平人不可或缺的主食,它的重要成分一汤、二油、三哨子(以肉沫、红烧肉、肠旺为主)、四酸菜,早上路上行人稀少,饭桌直接摆到街面上;当年黎平城内有72口井,翘街现在还留有好几口,每天居民到古井这边提水、洗菜、洗衣,翘街因他们的生活而鲜活。九如堂是这里的百年中药老店,药铺自清道光年间从湖南迁至此处后世代相传至今,一个多世纪以来店铺招牌没有更换过,店内的陈设也几乎保持着原样,号脉、看病、抓药,依然是旧时的情景,只是进出店门口的人,留着的发式和衣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翘街如一个永远的戏台,朝代的变迁和人物的来去只是戏台上呈现的一曲曲剧本。 翘街上有一座别致的台门架构的檐顶,正中竖写着“两湖会馆”四个黑字,猛一眼看过去我还以为是“西湖会馆”,原来是旧时旅居在黎平的“两湖人”的会馆。黎平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宋元时期商品交易繁茂,明正德年间,湖广木商进入这里收购木材销往全国。丰富优质的林木资源,为这里的侗族等少数民族换来了大量的银两,也孕育了黔东南的银饰文化。今天,黔东南少数民族女性银饰装束如此发达,肯定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据说当时整个黔东南地区,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成百上千,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数千之多。现在翘街上的银饰店面大多是百年老店,祖传下来的手艺在当今这一代人的手里继续传承。有人说,推开翘街银作坊虚掩的门,或许会寻到老银匠在灯下为待嫁女儿准备银嫁妆的故事。这里的银两成色足,银饰手工制品体现了其黔地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吸引着我忍不住在这里买了只手镯。后来我到西江千户苗寨,发现类似的银手镯,翘街比西江的每克不仅要便宜五六元钱,而且能保证纯银手工制作,要知道这里是历史上正宗的银饰加工发源地。 行走在翘街上,几百年来的一些画面自然而然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经意间又和现在的一些场景重叠,有时候我分不清是我停留在过去的翘街还是昔日的画面重新呈现?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入黎平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一块红字牌子写着“红军广场”告诉我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红军已经远走北上抗日,但场景依然如初,广场上的大会仿佛就在昨天召开。我隔着巷口的铁栅栏门往广场上张望,那几十级高的台阶上是500多年前建成的孔庙大成殿,现在的黎平城关一小就设在这里,孩子们朗朗书声穿过明媚的阳光,我仿佛听到了百多年前蒙童在吟诗咏词。 黎平翘街,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最大的亮点不仅是古建筑和文化,而是在这里召开的一个会议。翘街上有一块最耀眼的招牌,它是陈云同志手书的“黎平会议会址”几个金字,在我的心里它比“遵义会址”更加沉重。1934年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这里,正是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险些全军覆灭,很多人开始对红军的前途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巨大的牺牲并没有让中国革命走出危局,此时蒋介石囤积40万重兵,等候红军北上湘西。这个时候,生死关头的红军,何去何从? 大家只知道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遵义会址,它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在遵义会址之前的一个月,红军攻占黎平县城后,1934年的12月18日,在此召开了一个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它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据史料记载,在这次会议上双方争论异常激烈,会议从白天一直开到深夜,性情一向温和的周恩来被李德等人的固执激怒了,“啪”地一拍,桌子上的马灯被震熄了,但双方观点交锋却没有停止,翘街也陷入了黑暗之中,最后马灯又重新亮了起来,它照亮了参加会议领袖们的脸孔,照亮了翘街也照亮了全中国。黎平会议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在行军的方向路线上,做了转折性的调整,改变了原定的北上湘西的计划,转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界行进,为此后召开的遵义会议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今天的翘街,比之于人流如织的“遵义会址”更为真实,更为贴近。遵义会址其实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只是一个巨大的、现代化了的展览馆,而“黎平会议”的会场仍旧保留着当年的场景和状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曾居住过的房间也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在这里,还有当年红军的干部休养连住址、红军教导师住址,还保留红军长征中用过的生活和军事用品。在这里,我时时刻刻都能触摸到当年的氛围,在革命领袖住过的房间里,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我热爱黎平的翘街,更感谢黎平翘街,它把中国伟大历史转折的这一幕定格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