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文化周刊·悦读乐写
3  4  
《行走雁山》序
西溪游记
闲题十律
微信我一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行走雁山》序
2016-11-04

    《行走雁山》序

    ■谢鲁渤

    《行走雁山》是李振南即将出版的第五本散文集。振南先生这本书的后记写得好,我从中得到的信息有三:一是此书系作者集二十八年间发表的文字而成;二是所有文字都是看雁荡,说雁荡,写雁荡;其三则自谦文章写得很传统很浅显也很随性,“既算不上经典的美文,也不会广泛流传”。三点皆令我感动,感动于这个人的热爱、执著、清醒与自重,一个好作家的基调。

    我和振南先生不太熟,或者说,在之前的许多年时间里,对他都是忽略了的,我应当感到惭愧。虽说乐清的知名作家不在少数,但文人间的聚会少不了雁荡山的由头。振南和雁荡山的关系,现在看来,比其中的绝大多数更为密切。一个看雁荡、说雁荡、写雁荡的作家逢到此类场合,一般不会缺席,然而在北雁,在南雁,在中雁,每一次的雁荡山之行,我居然都不曾特别留意过他。直到去年在乐清湾的一个从海上看乐清的活动中,因为西门岛湿地附近的一小片红树林,才见识了他对这三五亩看似不起眼,却是中国最北端、浙江最早的海岛红树林在数十年间从人工引种的百余株,到自然繁殖成林的如数家珍,进而又得知他生长在雁荡山麓,长时间工作在雁荡,专业学林,任职乐清市林业主管多年,还担任着作家协会的主席。无论出于哪个层面,到了雁荡山,游山逛水也好,风花雪月也罢,即便是想要追根寻源地探知雁荡深邃之秘,振南先生无疑应是最佳向导的不二人选,他此前已出版的《雁荡山印象》和《雁荡山风景研究》足可佐证。

    2013年9月,杭州举办过一个乐清散文家的作品研讨会,文学评论家郑翔在会上将李振南的散文创作大致分为了两类,一为游记,一为风物志,与其两部著作的“印象”和“研究”可大体契合。而振南的这部新散文集书名《行走雁山》,是否在依旧着笔雁荡的同时,于形态上会是另有一番意味呢?在我看来,印象偏重记忆,研究更多思维,两者都可谓是静态的,而行走,当然是一种动态,仍然身在雁荡,仍然写山川,写风物,动态的《行走雁山》在广度与深度上的主观意识,想必已是更胜一筹。我就是怀揣了这样的一种推测心理,读完了振南的这本书稿,并且固执地以为,书中所辑录的篇章,藉雁荡山之灵气而动,有骨感,接地气,履痕清晰,足音可闻。

    同是在这个会上,柯平论述的许宗斌先生是位写雁荡山的高手,著有也是专写雁荡的《雁荡山笔记》。读李振南行走雁荡写下的这些文字想起老许厚厚的那一册笔记,并非想拿二人来做比较,事实上这两者也不具可比性,甚至可以说,读者在两部书中看到的是两个雁荡山,分属于两位作家各自的雁荡山,合二为一或可成一个完整的雁荡山。振南的雁荡文字有其自身的价值,正如许宗斌先生的评价:他似乎采用了一种姑且名为“避重就轻法”的写作策略,以解决方苞所说的“兹山不可记”的难题。所谓“避重就轻”,即避免正面刻画雁荡岩壑,而将笔墨付诸雁荡雾、瀑、雨声、茶韵、飞禽、走兽、古木、名物等等,闲闲道来,间或点染一二峰峦于其间,而雁荡之境界自出,此可谓偏师斜出,反易于制胜。又说:振南写雁荡,还摒弃了一般游记摹山范水的常规,不着力于雕绘,而注重于展示雁荡山水的精神气韵,又适时带出几分历史的沧桑感。许宗斌先生从其人文学者的作家视角细察振南所写之雁荡,判语精妙。他甚至使用了“欢欣”一词:振南怀着深挚的欢欣去写雁荡山,去写大自然,我们读他的这些文字,也同样领受到了一份欢欣。一个写了雁荡山名著的作家对另一个特长写雁荡山的作家的内行之议,老许这些句句说到了点子上的话引用在此,我以为恰到好处。

    至于我读李振南《行走雁荡》这部书稿的感受,似可用一句“与君随行,身临其境”来加以概括。尽管他写到的雁荡各处山水,我大抵也都去过,但什么时间,和什么人同行,都已记不太确切了,却又在这些文字中,找回了一种明知是错觉而非常愿意相信的印象,那就是我的每一次雁荡之游,好像振南都在,《感悟中雁荡》《浏览羊角洞》,《雁湖钩沉》《显胜门揽胜》,哪怕是一些我没有过的行踪,譬如《盘山古道听蹄声》《石门潭,我的家园》《雁荡山访亭记》,也仿佛亲历一般,他在西门岛湿地的《悠悠红树情》固然近在眼前,《雁荡山森林史话》深入浅出的一字一句,也如同不久前一次实地采风时的闲聊。我知道罗列书中篇目不是对一本书的最佳推介,但择其一二,冠以“与君随行,身临其境”的表述,对振南的《行走雁山》来说既是我个人的感受,也一定经得起读者的检验。

    最后还想说的一点是,受振南嘱托,给这本散文集写点什么,已有些时日了,却迟迟未予成文,而振南那边,竟也是静静的,丝毫不见催促的意思,明显有别于他人的浮躁,对书的出版,似乎也并不那么特别在意,其为人之散淡疏朗,再一次令我感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悦读乐写 00004 《行走雁山》序 2016-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