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文化周刊·悦读乐写
3  4  
都匀的桥和塔
加勒比海抓龙虾
《植物知道
生命的答案》
他乡静夜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0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都匀的桥和塔
2016-10-14

    都匀的桥和塔

    廊桥夜景。

    ■太阳树 文/摄

    子夜,我站在都匀剑江河边,灯火辉煌处,一座长长的廊桥跨江而过,黝黑的飞檐在空中伸展开来,如一羽又一羽叠加的翅膀。水面之上,灯光璀璨,流水潺潺。倚着文峰桥上的栏杆,顺着水流方向远远望去,波光闪闪处又是一座灯火辉煌的廊桥,那或许是传说中的百子桥?

    都匀是贵州南部一座山水环抱的古城,处于南北交通要道,境内有纵横交错的河流,自古以来这里的桥特别多。资料记载都匀有各类古桥及现代桥梁100多座,建筑样式多姿多彩,所以都匀被称为高原桥城。300多年前旅行家徐霞客来到都匀,他对这里的桥也有过仔细的观察:“西门大溪上有新架梁,垒石为九门甚整,横跨洪流。”只是这座桥现在还在否?

    我想,如果明天我能在都匀停留,首选便是看古桥,每一座桥都有一段不老的故事。不说别的,今夜我看到的百子桥,一般人肯定理解为多子的意思,其实该桥名来自于一个传说,说是一对夫妇年近五十,膝下无子为方便柴河两岸的行人,捐资修桥,一年后喜得贵子,而此时两人年龄加起来一百岁,所以人们称此桥为“百子桥”。

    我念叨着都匀的名字,在深夜里追忆着黔南这座城市的往昔。都匀市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州的首府,据说都匀原名为都云,因城东有一“都云洞”而得名,都匀真正被称为都匀,是在明洪武二十三年距今约600多年前,一位叫何福的平羌将军镇压了都云苗族起义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应将“云”改为“匀”,取“均匀”之意,所以现在都匀简称为“匀”。看来古人很是讲究名称,所以皇帝马上下诏,都云从此改为都匀。

    今夜我站在文峰桥上,在剑江河的喧闹不息的水声里,面对着文峰塔,想着都匀的桥和曾经走过桥头的徐霞客。夜深人静,文峰塔广场上,似乎就我们几位初来都匀的外乡人,以新奇的目光打量着都匀。文峰塔广场,一条又一条镶嵌在地上的彩灯线,如梦一样的平行或交错,这是现代文明给当代人营造的美丽幻景。我们踉跄的脚步踩着无形的红、绿或黄色光线,绕着几百年的文峰塔走了一圈又一圈。河对岸的山头上,一座古建筑就悬挂在黝黑的天空,这琼楼玉宇仿佛来自天庭,河岸边的树丛笼罩在光影下,朦胧又神秘,在我们几位外乡客醉意朦胧的目光里,这里仿佛就是天上人间。

    黯淡月光下的文峰塔,石砌七层六面塔,有棱有角,直插深邃夜空。在塔基台阶旁我找到了一块文字纪碑,才知道这座塔距今有400来年的历史,从木塔到石塔的演变,居然维系着都匀的文脉发展。也就是说,都匀在改名200多年后开始修建木塔。而且这塔原先称文笔塔,只有五层。都匀人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想到了要建塔呢?

    一个地方造塔是一件大事,这使我想起重庆的解放碑,抗战时期也是一座木塔,在日本鬼子的千百遍轰炸之下,废墟里的人们建造了它,它代表着人们在敌机下坚强不倒的意志,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坚如磐石的抗战精神。

    有关资料记载说都匀造塔是受了两位文化人物的影响,或者说这两位人物奠定了都匀的文教基础。一位是“柳州八贤”之一的张翀,另一位是东林党领袖邹元标,他们在明代先后来到这里创建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穷山僻壤的都匀终于开始了文化启蒙。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当时的人们认为都匀城东、西、北三面皆有山峰,唯独正南面缺少一峰,造成水口散漫,故在此建塔,作为水口关键,并以南应文明之象。也就是说,这时都匀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之后,在明代万历年间,终于意识到处于化外之地的不足,并把这归因于地理风水缺陷。

    不管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的都匀人醒悟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地方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觉醒。都匀人不满边蛮之地的精神荒芜,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在召唤着他们。

    此时,他们想到都匀应该有一个文化标志建筑,呈现他们的存在,于是开始建塔。文笔塔修筑好了,虽然有点简陋,因为它只是木构件,但它从此镇守着都匀城的南天,直指河汉夜空里的文曲星。也真是奇怪,修塔之前都匀无一人中进士,之后则不断有人考中进士。是巧合,还是天意?

    就这样又过了300年,到了清道光十九年,时任甘肃按察使的都匀人陶延杰收到一封家书,乡亲们向他报告了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家乡的五层木塔文笔塔倒塌了。这位当朝大人一惊,随即挥笔回了一封信,并让手下带上一千两银子快马加鞭送回都匀,收信后当地的官员、乡绅无不为此动容,又捐了两千两合三千两改建木塔为石塔。次年,七级文锋石塔建成,号称“贵州第一塔”。这一年,是公元1840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起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悦读乐写 00004 都匀的桥和塔 2016-1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