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眼看天下」 ■张全 为方便与流水线上的聋哑员工沟通,人民电器集团请来了省手语培训中心的老师, 给30多名管理层人员培训手语(3月28日《乐清日报》)。 这个不大的事件,细想起来也算一项改革,“微改革”,为在管理层和聋哑员工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协商机制打好基础。 聋哑员工虽然听说受制约,交流有障碍,但也可能因此“因祸得福”:他们心无旁骛,对流水线工作枯燥的忍受能力,比官能健全者更强。他们也知道在就业形势趋紧下,珍惜手头这份工,每月为自己赚得三四千元的薪水,可以使自己生活充实,也减轻家庭的负担。 对企业而言,之所以肯费时费财费力请专业老师来企业教相关管理者手语,固因尊重这群聋哑员工的工作热情,回应社会公益呼求,也因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大背景下,此举有利于巩固员工队伍,压缩劳动力成本。 在这一事件中,企方不自觉地寻求与聋哑员工的共同利益,寻得劳资双方的最大公约数。这个公约数,体现在员工好好工作,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在,而企业发展了,又能改善员工生活质量。 只要拥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沟通没有问题。即使像聋哑人这般先天沟通能力缺陷者,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常人无异,企业付资让管理者习得手语,亦能搭起沟通桥梁,明白彼此心意。这实际上是资方的主动选择,体现出一种明智。 这几年,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喊得很响亮。棚户区拆迁,出租车改革,取消养老金双轨一并统筹……各个领域,无不在寻找最大公约数。但是喊得响,实际上举步维艰。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利益深刻调整,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究其原因,在于社会阶层固化,既得利益集团既已坐大,有本事将改革包袱甩给社会,自己能独享垄断利益,故漠视与其他阶层间的沟通,缺乏主动对话的兴趣。 人民电器集团培训管理人员,向聋哑员工提供“手语服务”,是因他们洞察到这“沉默的少数人”的权益需求,与企业自身有着真切的关联,因而主动寻求沟通。既得利益集团面对的则是全社会“沉默的大多数”,许多时候大多数人沉默,并不表示无话可说,而是找不到有效表达、表达有效的渠道。社会各阶层事实上利益攸关,改革走势将决定所有人的未来。而今改革难行,乃因既得利益者看不到或不愿面对改革停滞带来的危险。政府的要务,不一定就表现在寻找最大公约数,更表现在如何引发、驱动、增强各方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动力。 (作者为本报记者) 增强寻找最大公约数动力 只要拥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沟通并非难题,即使像聋哑人这般先天沟通能力缺陷者,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常人无异,企业付资让管理者习得手语,亦能搭起沟通桥梁,明白彼此心意。这实际上是资方的主动选择,体现出一种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