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笔
3  4  
正月雪里梅
日月山遥想
大门大桥吟
听风
口吃带给我的
因为爱(外一篇)
有一种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正月雪里梅
2016-03-12

    正月雪里梅

    ■李振南

    “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鲻;三月鲳鱼熬蒜心,四月鳓鱼勿刨鳞。”这是流传在浙江东南沿海渔村的一首民谣,也是老渔民们常会叨念的一首俚曲。

    这首民谣俚曲唱出了东海所产的四大美味鱼类,这当中,鲻鱼、鲳鱼和鳓鱼这三种鱼,我相信海边人个个耳熟能详,也深谙它们的滋味。可一句“正月雪里梅”却让我费尽了心思,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梅”就是“梅童鱼”,起先我也是这么认定的,可后来发现吃“梅童鱼”的最佳时间应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和九月,冰雪凛冽、万物蛰伏的正月天并不是它的渔汛期。为此,当我请教了不少的老渔民,走访了许多菜市场后,终于明白这个“正月雪里梅”的“梅”所指的是“梅子鱼”,又称“黄梅鱼”,宁波、舟山地区叫它为“小海鲜”。它是小黄鱼的堂房兄弟姐妹,其模样、大小、颜色极像小黄鱼,若不仔细辨认,两者往往容易混淆。

    然而,我翻阅许多地方志乘,都没有“梅子鱼”和“黄梅鱼”的记载,访问老渔民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大多渔民讲得最后还强调说,我们海边人一直都是这么叫的。我至今仍不知道梅子鱼或黄梅鱼的名字是怎样来的?难道就是因为这种鱼属于黄鱼家族,其大小介于小黄鱼与梅童鱼之间,于是就在“小黄鱼”中取一个“黄”字,在“梅童鱼”中取一个“梅”字,组成了“黄梅鱼”?若如此,那也是很有意思的事,证明了渔民取名字的简捷、明了、生动、形象,也佐证了民间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

    这些年头,在野生大黄鱼成为稀罕之物、奢侈之品后,人们将大黄鱼当成主菜的热情正在渐渐消退,宴席上取而代之的大多是生态养殖大黄鱼。所以,在菜市场上频频出现养殖大黄鱼时,除非烹饪技艺高超的人会认真挑选,一般的食客却难得光顾。从我的买菜经验来说,当鱼摊上有养殖黄鱼和小黄鱼时,我会毫不犹豫去买小黄鱼。我的简单理念是,这种在黄鱼家族里排名“老二”的海鲜,既具有大黄鱼的肉味,又有价格的实惠,是平头百姓买得起亦受得了的。而黄梅鱼价格比小黄鱼更加便宜,一斤也就二十来元钱,而且味道与小黄鱼也难分仲伯。只是在外形上,黄梅鱼鳞片要比小黄鱼粗大,鱼体颜色稍淡,嘴比较尖,体型瘦小,一般重量在一两半到二两半,三两重的就基本见不到了。这与金灿灿、黄澄澄、亮闪闪,重可达三四两的小黄鱼相比,黄梅鱼确实逊色不少。不过,市场上有黄梅鱼出现时,我往往乐此不疲地选买。我想,海鲜吃的是“鲜”,品的是“味”,不一是价格越贵越好。这显然应了家乡人的话,卖相是差了点,品质才事关大局。

    在菜市场里,黄梅鱼一年四季都有出售,且经常混淆在小黄鱼中,只有到了农历年关小黄鱼南下过冬,退避三舍后,它才成了海鲜的主角。这也是海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上市规律。一般而言,正月里大拖网渔轮还未开捕或正在开捕的途中,只有流刺和张网小船在近海作业,在这种大冷天里捕获的黄梅鱼既不需要远距离运送,又不需要冰冻,自然显得清新、鲜爽、珍贵,其味道肯定是鲜美的,正像人们喝冰镇啤酒一样,常常赞叹:味道好极了!于是,渔民们便将黄梅鱼排在水产月令中的首位,从而有了“正月雪里梅”的民谣俚曲,也突出了黄梅鱼在海鲜族里的地位。

    因为大黄鱼的存在,人们几乎把所有的风光都给了大黄鱼,留给小黄鱼和黄梅鱼的文化几近为零,我找遍了各种水产志书的艺文录,还没有发现有一篇美文描写小黄鱼或黄梅鱼的。不过还好,在写作黄梅鱼时,我偶然在家藏的《中国历代咏鱼诗词三百首》一书中,发现清代一位叫胡华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为《石浦老东门竹枝词》的七绝,诗云:“梅童梅子发如灰,赤鲤黄鱼味更滋。家住东门鲜食惯,奴心甘嫁弄潮儿。”诗写得不怎么样,但作者以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渔夫的崇拜,并出现了被当代常用的“弄潮儿”一词,可见是有久远眼光的。

    黄梅鱼不像大黄鱼那样有许多种烹饪方式,它与小黄鱼的烧法基本相同,多以红烧为主。买上几条二三两重的黄梅鱼,刮鳞、去鳃、掏肠,洗净后晾干,投入烧滚了的油锅,将鱼体两面各炸一会儿,然后加盐、加酒、加酱油和开水后,旺火煮上几分钟,揭开锅盖撒葱段、姜丝便可食用。红烧黄梅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过饭、佐酒的佳肴。当然,黄梅鱼应用最多的地方还是在三鲜面里,这是这座江南城市人人爱食的名吃,也是地方特色饮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笔 00005 正月雪里梅 2016-3-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