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昔我往矣》
吴鹭山先生埭下十九年
《乐清方志》
创刊号
哲学与暗示
——读《中国哲学简史》笔记之三
《乐清社会治理评论》
第一辑
图书馆、借书证和路灯
——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之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吴鹭山先生埭下十九年
2016-03-12

    书人书事

    Y

    uedu

    吴鹭山先生埭下十九年

    ■南孔球

    1977年,吴鹭山先生即将离去埭下村,戏题二十八字示诸从侄:“来踏迷阳去跨鸿,余生何意问穷通?看羊自是泽臞分,不恨吞毡恨转蓬。”鹭山先生以苏武陷匈奴十九年,牧羊北海,啮雪吞毡的故事,可叹居埭下也是十九年,故以苏武自比。

    埭下是虹桥小平原中心的村落,古时地处海塘(土坝)下得名。村四周水网密布,乡野阡陌,一派水乡风光。村民除务农外,手网捕鱼是主要副业,可谓是渔村。埭下也是吴姓聚居的村落,与吴先生出生地南阳吴氏同脉同宗。吴姓是虹桥地区的望族,耕读传承,贤人辈出。1957年,鹭山先生言事获咎,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因南阳老宅被征用,无法安身,只能寄居埭下村一宅院轩间,场所狭窄逼仄,但收拾得干净清爽,堆放着摞摞书籍。乡亲们对吴先生的家世相当了解,对吴先生的渊博学识十分钦佩,对吴先生的人品尤为敬重。虽然那个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埭下社员纯朴憨厚,大队干部心胸宽广,对先生是宽容的,没另眼相看。先生先尊吴黎宾系清末庠生,乐善好施,扶贫济困,颇有名望。他捐田数百亩建居士林、助净宗寺,功德圆满,在乡间处处传颂,成为美谈。因此,鹭山先生也很快地被埭下所接纳,融入群众之中。白天他扛着农具与社员一起出垟劳动,晚上回到渔屋点起油灯看书写作,霜灯相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思辨疑义,讨论真源,不求人知,快心在己。其坚韧性格、无私怀抱、执着精神都令人感动,肃然起敬,先生诚有古贤士之风也。

    十九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间,但对人生来说是漫长的。鹭山先生没有荒废在埭下的岁月,他宵衣旰食,伏案笔耕,完成《周易学》《读庄十扎》《尚书今文辨疑》等巨著的写作,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他身处“孤穷”而不夺其志,真是“残夜霜灯气吐虹”,这便他埭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虹桥镇上爱好文学和书法的小年青王启富、丁觉灵等人,仰慕先生的博学和文采,一次徒步十里小路,心情忐忑地去拜访,心想无名之辈能否叩开大学者的房门。然而他们找到先生的住所,居然受到先生洞门大开的热情接待,先生平易近人,谦逊和霭,老少相谈甚欢。书法爱好者王启富拎出用报纸裹卷的宣纸,请先生题写。先生即刻展纸于案,提笔蘸墨,一幅毛泽东《沁园春·雪》一气呵成,笔走龙蛇,遒劲苍秀,让王启富眼界大开,惊喜交加。王启富是一位插队的知青,当过木工,后招工成了供销社职工,业余勤奋练字,先生的启迪,受益匪浅,一次参加全县职工书法竞赛获得一等奖。丁加灵初中毕业后,自学无线电修理,同时喜欢写写小文章和诗词,鹭山先生以诗相赠:短杖飞余到此轻,风松十里巧相迎。问君己净根尘否?诚听笙箫几奏声。落款是吴匏(先生又一名)。后又一幅《踏沙行·梦游天台》书法赠予他。几十年丁加灵仍倒背如流。丁加灵虽然没能成为作家诗人,如今是企业的老板,谈起与鹭山先生的交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仿佛鹭山先生清癯的面容历历在目。鹭山先生来镇上赶集,常登门去他们家中坐坐,清茶淡饭相待,其乐融融,不分你我,俨然成了忘年交。

    埭下成了鹭山先生的第二故乡,并留下吟咏埭下的诗篇。1958年《减兰·埭下即事》:绿蛙拱立,迟我墙东如旧识。白鸟飞回,与汝冥机不用猜。 意行缓缓,世路争如牛路稳。醉叟相邀,数语风前拟大韶。1963年《埭下夜望》:野接沧溟远,秋随白月高。鱼龙应不寐,乌鹊定生毫。己悟盈虚理,宁辞厉揭劳?墙东蛙两部,阁阁似吟骚。休发飞蓬叹,渔灯尚可依。有鸣皆地籁,无语亦天机。采柏终怀袖,纫兰更振衣。今宵风露好,为裛北山薇。1964年《浣溪沙·埭下即兴》:生意新添苜蓿盘,灯花巧耐雪霜寒。夜长赖有酒杯宽。髯断荒猿犹捻白,顶残病鹤尚留丹。客星落落钓鱼滩。

    鹭山先生对埭下的感情真切细腻,诗情在先生的笔下如流水汩汩而出,画意又如清丽秀雅的水墨在眼前展现。埭下由于先生所居,文气氤氲,让人缅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吴鹭山先生埭下十九年 2016-3-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