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春天风暖好读书
精英与疯子
《带一本书去未来》
你是一棵大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你是一棵大树
——《大美芙蓉》序
2016-03-05

    你是一棵大树

    ——《大美芙蓉》序

    序与跋

    Y

    uedu

    ■倪蓉棣

    《大美芙蓉》是获奖征文集,是芙蓉镇人民政府抓宣传的一个成果,它带着汗水和墨香,将永远地与历史一起行走。

    我是本次征文比赛的评委,又是芙蓉人,对本书的内容和芙蓉的情况比较熟悉。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本书写芙蓉,芙蓉美好的东西多半已搬上了桌面,其中些许文章,贴着芙蓉的脸孔书写,可以感受到芙蓉的气息和体温,颇值得一读。

    芙蓉是千年古镇,过去又与雁荡山同牒,富有人文与风光之美。本书写此题材的文章占了大头,其中许宗斌写的《包宅访古》和潘锦毅写的《山水芙蓉》,可称大块文章,笔下格局较大,前者为我们重现了芙蓉的传奇人物包雷渊,人称包真人,同时挖掘和还原了曾经湮没于前尘的包宅名人包思源和包贡茅的真相,而后者则为我们揭示了芙蓉山水的源头,让人明白,让人掷叹,芙蓉原本是雁荡山的摇篮,是半部雁荡书。许宗斌和潘锦毅用的是学者的眼光和笔法,叙事比较客观、坐实,鲜有渲染,文章史料价值较大。姚刚锋、杨坚的文章走的也是这一路,他们为追寻雁湖岗种茶道士姚高云和西塍余氏族人、“寒坑潭师”安六公的历史足迹,下足了案头功夫。另外,南屿、郑亚洪、卢小宇、董联军、万显梯、夏成君、焦伟克等人写的同类文章,重感觉,重印象,重联想,纵横驰骋,笔走龙蛇,文彩斐然,让人见识了作家、诗人不凡的写作功力。

    芙蓉过去依山襟海,集市闻名,当地人既种田,又下海,又做生意,因之孕育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商贸文化和民俗文化比较奇特。令人高兴的是,我们从芙蓉本土作家周泰华、卓大钱、阿婕等人写的文章中可以领略到这方面的许多神奇和美妙。周泰华在《芙蓉街传奇俞董光》一文里,写了俞董光的“兴市”与“隐市”历程,写出了芙蓉街创建和芙蓉集市中兴的历史,同时写活了俞董光其人,文章既好看又可存史。最可贵的是,此文可以激活芙蓉人对先贤的追怀之心,从而更加敬畏家乡的历史,更加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更加热爱创业。卓大钱写的《千年衣衫买苎歌》,文章乡土意味跟歌声一般绵长,且题旨以小见大,让人有理由相信,芙蓉民间游艺传统古老而深厚。结合“买苎歌”,再看谢素华笔下的“板凳龙”和其他作者写的“对鸟”、“包宅香樟树”等文字,芙蓉草根的清香便扑面而来。阿婕写的《芙蓉烟雨》,文如其人,很俏皮,很漂亮,她写的其实不是烟雨,而是一组跟烟雨一般平常而又跟烟雨一般有诗意、有故事的市井小人物。难得的是,她用小说的手法写散文,写出了人物的细节,放大了人物的个性,把人物给写活了。看见一个个人物在你面前走过,你真的很想伸出一只手,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声“你好”。

    芙蓉是革命老区,有许多充满血性的故事。这些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的是邵汉领、林强、孙平、陈世银和施丽琴。陈世银用生动的笔触,写下了《枪口下逃生的蔡世河》,而施丽琴则凭借诡异的想像力,吟出了组诗《小雪日记》。特别是读《小雪日记》,让我们触摸到了芙蓉人性格刚强、坚硬的一面。

    芙蓉是老板之乡,创造了许多当代神话,发展一日千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奇和喜悦,也带来了些许遗憾和困惑。我发现,这次征文,对此有颂歌,也有挽歌。挽歌不是后撤,不是开倒车,更不是反动,而是反思,是拷问,是作家在用良心说话。挽歌没有单篇制,它散见于有关篇什,隐附于有关段落和诗句。读者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大可不必诧异,要善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借用赵章强的诗句来说,我们要“从雁山的骨头里,触到倔强的温度”。

    这次征文,影响颇大,一些非乐清籍作家也挥戈响应。其中苍南作家黄崇森写的《冬日芙蓉峰》,立意高远,颇有胸襟。芙蓉峰是芙蓉历史文化的图腾,是芙蓉和雁荡山共同的文化之根,黄崇森举重若轻,用潇洒的文字写出了它的神秘和气势,殊为难得。

    芙蓉地域较大,涵盖大芙蓉、小芙蓉、雁湖和岭底四大片区。遗憾的是,岭底幅员最大,而本书直接写它的文章,却只有两篇,一篇为林向华的《双木成林,天生林字—— 一个神奇的林氏古村落》,一篇为李志洁的《芙蓉老家慢慢走》。林向华是姓氏研究专家,人称“百晓”,他抓住湖上垟村的“千年古树”和“百岁牌坊”不放,深挖它们背后的故事,扎实地写出了湖上垟村林氏一族的前世今生,文章颇有史料价值。缺陷是,这篇文章学究味过浓,行文拘谨,文学品质不高。不过,李志洁的文章文学品质倒不低。李志洁祖籍东北,她是岭底人的媳妇。她用第三只眼晴打量岭底,讲述自己与岭底茅盖村“既陌生又熟悉”的故事,把岭底的淳朴民风演绎得很生动,很到位。她与林向华的文章,多少弥补了岭底声音偏弱的缺憾。

    芙蓉在当代发生了两大划时代的事件:一件是1977年6月25日,离芙蓉街十里之遥的方江屿围垦大坝合龙,自此,芙蓉的海上门户被堵死,“山海互动”的集市贸易格局宣告结束,芙蓉由开放走向了封闭,商贸经济开始萎缩并倒退;一件是1980年下半年,芙蓉引进成都机械工程师蔡贞德,试制合金钻头成功,从此,芙蓉合金钻头生产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最终形成全国最大的钻头生产基地,芙蓉因之被称为“钻头之乡”,而芙蓉经济社会由此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两大事件,对芙蓉的历史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很遗憾,本书没有看到叙写此类题材的文章。作为一位芙蓉情结很深的过来人,我要求自己,也希望别人特别是芙蓉的本土作家,今后能将笔触伸向这些宏大题材,努力写出时代的重大变迁和人间沧桑。

    芙蓉是准风景区,上有雁湖,中有黄金溪,下有筋竹涧、芙蓉池。芙蓉池的开发,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水患”、“农保田”和“工业污染”三大因素的深度制约,至今仍然是湖水泱泱,白雾茫茫,什么动静也没有。这是芙蓉人特别是我心头最大的痛。我是芙蓉池开发建议第一人,是芙蓉池开发最初方案的执笔者,我的少年与芙蓉池的前身——芙蓉浅海涂滩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爱芙蓉池,它是我心中永不泯灭的梦。的确,为芙蓉池的开发,我曾有过偏激的言辞,得罪过不少躇踌满志、真诚而无奈的领导。本来我希望这次征文有人挺身而出,勇敢地为我站台,为芙蓉池的开发大声疾呼,但这样的人及文章却终究没有出现,这令我感到不无失望。

    综观《大美芙蓉》一书,很明显,印象性、感觉性、浮光掠影式的文字,比平实、稳重而有深度的文字要多,其实这是各地方主题征文中存在的通病,其主要原因是许多作者缺乏对叙述地的生活介入和了解。对此,我很理解,也希望大家理解。我们不要苛求作者,更不要怀疑作者的写作功力。同时,我真诚希望芙蓉的本土作家,今后多将笔触朝内转,尽可能写出大气而厚重的作品。

    最后感谢本书的主编李振南先生,承蒙他抬爱,拙作《口衔胭脂一点红》《沉船》也忝列本书,这让我有机会也为芙蓉说了话,特别是《红》文,其中列出的六大根据,证明山歌《对鸟》的根就在芙蓉,这或许会给芙蓉打造山歌之乡增添些许底气。其实,这很重要,因为我深爱我的家乡芙蓉。这里,我索性抄录自己的一首歪诗,结束本文——

    你是一方石碑,

    我没有资格在你身上留下名字,

    甚至口水。

    我只能用我的秃笔,

    轻轻地拂去你的尘埃,

    让你的故事,

    重现悠远、深刻而厚重,

    偶尔像闪电一般,撕开黑暗,射出光辉。

    你是一棵大树,

    我没有能力爬上你的肩头,

    更没有能力将你搬进我的书。

    我的文字,

    只是你的落英和落叶,

    你曾有的襟怀和高度,

    我小心地留给了读者,

    更留给了我的坟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你是一棵大树 2016-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