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笔
3  4  
上半街的时间
听市
长安,长安
大美古堰画乡
自省帖(外一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半街的时间
2016-03-05

    ■刘文起

    早就想写写上半街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十年。

    大学毕业刚分配到乐清时,我先是在城关镇上租房住。跳窠鸡似的住过文笔巷,住过西门山边。最后,很感谢文化馆的一位同事,她盖新房后,将人武部旁边一个30来平米小套的公房转让给我,才让我在上半街定居了下来。

    我住的公房,是一幢六间四层的楼房。三条楼梯上去,一条楼梯对间两个单元,住一二户人。那时的公房不像现在的小区房那样封闭,两对门都不知对方姓甚名谁。那时的公房开放,两对门、上下层都经常串门,知根知底。一楼住着我的小朋友“拉兹”,我们乐清文友相聚时,他是我们的尾巴。二楼我对门是一对丁姓老夫妻,教师,北京人,一口京腔京调。丁师母还抽烟,经常在门外一边洗衣服一边抽烟,还误不了跟我们聊天,真不知道她那手脚和嘴巴如何够使?三楼是党校里的老董。因当过宣传部的副部长,我们都叫他董部长。董部长的三个孩子读书都是天才,全考上清华、浙大等名牌大学。我曾开玩笑,说老董应该多生孩子,生一百个天才孩子,为祖国多贡献。四楼老陈是老干部,有句口头禅叫“有啥说啥”,我就叫他“有啥说啥”。“有啥说啥”家里有规定,要求四个子女每家每月交10元钱生活费,每个周日四家务必回来吃一餐饭,雷打不动。我们当时不懂,问“有啥说啥”为什么做这种蚀本生意,只收10元钱还赔四家几十人的饭?“有啥说啥”笑道:你们老了会知道的。现在我们老了,子女不在身边,叫他们来吃饭都叫不来,才知道当年“有啥说啥”的良苦用心。

    我们的公房没卫生间,大小便都用隔壁电话机厂的厕所。也没浴室,夏天洗澡,楼上楼下的男人都提两桶水到一楼冲身体。因此,一早一晚,我们共楼的邻居都有一二次的聚会。早上光屁股坐一排如厕,傍晚光上身站一排冲澡,还谈天说地,此等情状,自有一番风味。

    上半街有许多特色店。如北大街副食品店,能买到白象香糕、虹桥玉带糕、大荆烧饼等别店买不到的乐清各地特产。副食品商店旁边还有汤包店、打银店、松糕店、草药摊和修钢笔的店。后来,还开了间旗袍店。这些店,大概是城关镇其他街上所没有的。这就是上半街的好处了。上半街中段还有一间剃头店,我去得最多。剃头店里只有一个师傅,五十多岁。见客人来了便笑吟吟地请你坐下,再给你围上白围巾,然后拿一把剃头剪来给你剃头。他的剃头剪不是电动的,是手动的。用食指和中指夹住,一松一放地在头上理发,便有笃笃笃的声音响着,听着能催眠。除这个特点外,师傅还有绝活:刮面。他刮面时手法很轻,很舒服。这古老的两手是其他剃头店里所没有的,我就是冲他这两手去的,很能怀旧。在乐清几年,我一直都在这家剃头店里剃头。可惜,现在这样的剃头店没有了。

    上半街还有许多老宅、大院、古建筑。时间最早的,是永福寺。永福寺在北大街194号,原名永福堂,俗称半间堂,创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山门朝大街,但门面一如平常的房屋。只有台门上的“永福寺”三字和黄墙上写着的“南无阿弥陀佛”,表明这是寺院。进门,里面却是一个大院,有一座颇有气魄的庙堂。比永福寺稍为逼仄点的是老教堂。老教堂的门面也与街边的房屋相仿(和永福寺一样,大概都是解放后改造的结果吧),只是台门的顶部有个小小的红十字架,说明这里是教堂。进台门后也没有空地,就是一座穹顶的教堂。那时的信教没有现在开放,我早晚上下班都打教堂门外经过,从没见教堂里有闹热的响动。

    最有文化味的是开元巷的洪宅。洪宅有一座比较宏伟的砖砌台门,台门两边有石刻的对联:巷处开元旧,宅更爽垲新。这对联的气势,一看就把人给镇住了。进台门,里面是深院大宅。乌瓦白墙,颇具沧桑。此宅最早的主人是当过道台的官宦,初建于清乾隆年间,着过火,翻建于民国初期。上百年过去,仍显富贵气书卷气,可见底蕴不浅。想到从这里曾走出著名的寄生虫专家洪式闾、版画家洪天民、作家洪禹平、党史专家洪水平,不禁肃然起敬。

    稍迟些的建筑,还有老银行。老银行解放初曾是乐成镇政府,可现在大门紧闭,只有门台上那颗水泥堆塑的红五星,以及粉墙上那句长长的毛泽东语录,仍未褪去当年的遗风。

    上半街藏龙卧虎,这样的老宅老屋还有许多。据说唐宋时期,上半街是市区繁华的商业闹市区。当时有两支渠水向南流下,渠上杂植樟树垂柳,往来如行翠幄之间……这当然又是另一番风景了。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半街给我的记忆。

    后来,我调温州工作,就把北门的公房退还给房管局了。把公房退还给房管局时,就是把我生活了十年却依依不舍的上半街也一并退还给乐清了。

    不过,每次我到乐清,总要去看上半街。

    我去看上半街,那就是回头去看过去了的时间;我在上半街走着,那就是走在过去了的不同时间的节点上。我看永福寺,那是看清初的时间;我看洪宅,我的脚就站在民国时间的台阶上;我看老银行,那是看解放初和“文革”;我看我住过的公房,那是我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间里。

    上半街和上半街这些建筑,是时间的化石、是时间标本、是时间的精神状态……

    上半街的时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笔 00005 上半街的时间 2016-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