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中 “未穷先穷,到老不穷;未富先富,到老不富。”这是虹桥瞿氏的家训。 它富有哲理,警示我们为人处世要低调,要洞察世态与未来,要居安思危,否则就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这话也充分体现出虹桥人的务实、低调,把握动向,坚忍不拔的基本特征。 这里的“先富”实质是“未富”,而以富贵者自居,言行神态上却装出很富有的样子,装出财大气粗随意挥霍的派头。这种“未富先富”的思想,在一个家庭里泛滥,这个家将“到老不富”;在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这个地方与国家也将“到老不富”。 先看看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他在位20多年,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他灭了吴——统一全国后,就“未富先富”——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逐渐怠惰政事,后期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到晚年生活更加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比富斗富,奢侈成风。 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石崇、王恺相互攀比财富奢侈程度,令人张目!石崇下场可悲——“到老不富”,搭上了合家的老命。至死方悟,被装在囚车上拉到东市,他这才叹息道:“这些奴才是想图我的家产啊!”押他的人答道:“知道是家财害了你,为何不早点把它散发掉!”石崇无言回答。其母亲、兄长、妻妾、儿女共15人都被杀害,石崇遇害时52岁。 晋王朝就因此“到老不富”——加速了灭亡。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晋武帝前明后暗,开国之君也成为了末代之主。正如徐惠所总结:“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而轻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遂使悠悠六合,虽广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祸。” 现实中,那种“未富先富”的人及其思想多且普遍。有的慷国家之概,挖空心思向银行借贷,名义办企业,实则建高楼、购豪车、包情妇……有的打肿脸充胖子,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绰、显豪富,酒席几十、几百桌。婚礼主持请名人、歌星。事后却“前门叫多谢,后门流眼泪”——欠下一屁股账,东挪西借;有的年轻人大手大脚,随意挥霍,爱穿名牌、开名车,实则挥霍的是父母的辛苦钱。一些政府部门也如此。兴建豪华“衙门”,滥发奖金,乱投资、乱开发。实则负债累累,拖欠工程款、接待费,向农民打白条。凡此种种,都是“未富先富”的结局。 “未穷先穷”则与此相反。指未到真正的贫穷困厄,预先意识到会趋势不利,做好了穷困的预备,这是一种警钟长鸣、如履薄冰的为人态度。与俗话“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类似。这种“未穷先穷”的思想,武装一个家庭,这个家将“到老不穷”;这种思想教育一个地方、一个国家 ,这个地方与国家也将“到老不穷”。 清代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就是“未穷先穷”的最好注脚。他深明“物极必反”的道理,在大富大贵之时,时刻想到“为人有盛必有衰。”便开展一系列的家教。采取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 这样对他的后代产生深刻影响。其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 100位的圆周率。 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未穷与未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