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起 伯利恒在巴勒斯坦境内,这是我到以色列后才知道的。我对导游说:旅游社说我们这次是以色列、约旦两国游的。若是加上个巴勒斯坦国,我们谁都不敢来。一个旅友插话说:我要来,家人也不让来! 是的,这次到以色列旅游,我们是在心里捏了一把汗的。这以前,国内媒体渲染的,都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战火纷飞。我们担心人在街上走,不小心就会被流弹打死。到了以色列,进关时,领队又叫以色列海关不要在护照上敲章,以免今后去阿拉伯国家旅游,阿拉伯国家见我们去过以色列就拒签。这一来,我们又紧张了。觉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剑拔弩张,弄不好,我们夹在当中要吃亏。 可一路走来,一切都正常。在耶路撒冷新城老城,我们可以自主地从犹太人、阿拉伯人居住区进出。街上也没有过多的军警,更没有想像中那种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景象。导游告诉我们,耶路撒冷分ABC三个区。A区为阿拉伯人,安全由巴勒斯坦负责。B区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安全由以色列负责。C区是犹太人,安全由以色列负责。平时三个区之间,人员不能来往,这样就相安无事。耶路撒冷城外是巴勒斯坦领土,交界处有水泥板浇的隔离墙隔开。伯利恒离耶路撒冷10公里,我们离开耶路撒冷经过隔离墙时,也不须下车检查,守卫的以色列士兵对我们笑笑挥挥手,车子也就出境了。这让我们感到意外。 伯利恒是巴勒斯坦文化和旅游的中心,又离以色列最近,照理说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军事防卫应该很严。但我们在街上走,根本看不到一个武装人员。到了一家小门面的地方,看那墙上贴着巴勒斯坦已故领袖阿拉法特和现任总统阿巴斯合影的大照片。导游说:这里是警察局,你们在这里拍照吧。又指着门口站着的一位肚子大大的警察说:他是巴勒斯坦的警察局长,他很乐意与别人合影。于是我们都拥上去拍照,局长很配合,乐呵呵地站着和你合照。看着一切都这样的祥和,我们原本悬着的心,都安放到肚里去了。 伯利恒是耶稣降生的地方,象耶路撒冷一样是圣城当中的圣城。我们去的第一站是奶窟,是圣母马利亚躲避罗马士兵的地方。这里有个洞穴,据说马利亚抱着刚出生不久的耶稣躲这洞里喂奶时,一滴奶汁滴下来,染白了地下一块大石头。这块白石头就成了圣迹,后人在这奶窟上面盖了座小教堂。我们走进小教堂,看到奶窟,看到奶窟中的白石头,看到白石头上方钉着一个铜牌作标志。看过奶窟教堂,我们就去洞穴教堂。这教堂本来没有的,只有一个洞穴。据说耶稣降生的时候,有天使飞来告诉这洞穴里的牧羊人,说救世主诞生了,在前面的马槽里。于是牧羊人就去找,找到了耶稣。现在这洞穴上面也盖了座小教堂。教堂里有幅很大的图,画着天使告诉牧羊人的情景。现在,教堂里还保存着洞穴,洞穴里还有几块大石头,是天使和牧羊人坐过的。 伯利恒最重要的圣迹,是马槽广场和圣诞教堂。圣诞教堂建在耶稣降生的马槽旧址上,教堂外面是马槽广场。这里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一样,是基督教徒朝拜的圣地。我去的时候,马槽广场上排着长队,等候着去教堂里瞻仰耶稣诞生的地方——马槽。 马槽在教堂里面,被建成了二层的窗台。下层窗台只有半人高,人们必须卧着或跪着才能看清里头的东西。里头空空的没有马槽了,只有一块大理石铺成的石头地。石头上按着一个太阳一样射出十四个角的铜牌,叫十四芒星。旁边刻着一行拉丁文:圣母马利亚在此生下耶稣基督。大理石边上点着15盏油灯,分别代表着不同教派按不同时段24小时长明。在耶稣诞生处朝拜的人真是络绎不绝,排队轮到他们时,他们都跪着卧着抚摸那十四芒星。他们有的念念有词,有的哭着祈祷,个个激动得不能自已。因这地方低矮,人们只能低头弯腰而过,故称“谦卑之门。”据说当年为了躲避奥斯曼帝国的破坏而建的,特意把门面改小。 看了马槽后,我们来到教堂后厅。这里穹顶高耸,石柱罗列,一派庄严肃穆。钟声在厅堂里回荡,其声浑厚而沧桑。 从圣诞教堂里出来,我们在街上转了一圈。伯利恒不大,人口只有三万,据说只有30家旅馆和300家工艺品商店。工艺品除了黄金玉石饰品外,大多是橄榄木雕刻的各种圣物,如十字架、烛台之类的。当然还有服装百货商店,卖世界各种名牌。我为小孙女买了一个黄金小十字架,为龙凤胎孙子孙女买了两个以色列松石手链。又在服装店为自己买了大腰身的牛仔裤,满载而归。晚上住四星级酒店,条件很好,一如国内的大宾馆。一夜无事,巴勒斯坦的伯利恒一如国内的城市一样,平静安祥。 第二天我问导游:为什么以巴边境不像我们在国内想像的那么战乱呢?导游说,战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色列建国初的事,后来六七十年代也战争不断。但到2005年阿巴斯上台后,巴以关系明显改善。去年4月,巴勒斯坦法赫塔和哈马斯两派宣布和解,着手共同建立联合政府了,就内部外部都不打仗了。 我说:好啊好啊!谁愿意看到战争呢?谁不想以祥和的心态平平静静地来赡仰宗教的圣迹呢? 我以手加额,祝福伯利恒,祝福巴以两国铸剑为犁、和平永恒。 伯利恒的圣迹 ——巴勒斯坦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