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读郑愁予的人与诗
赏城东美景
品经典美文
《被禁锢的头脑》
于绝望之中预见人类的不幸(下)
乐清举办
“海上看乐清”
省内知名作家采风创作活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被禁锢的头脑》
2015-11-28

    本书是198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米沃什的许多真知灼见放到现今的语境下,其阐释力度依然强劲,甚至更富潜力与空间。中文世界对本书期盼不已,中文版从波兰文直接译出,同时汇集了德文版、英文版序,并请著名批评家崔卫平女士作导读,可谓善本。

    在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被禁锢的头脑》,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奥威尔的那本是预言幻想小说,重在描写人们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及恐惧之下,如何思想变形,完成了从属和归顺的过程。身在英国的奥威尔,并没有亲身经历俄式极权主义,没有看见它是如何从一个社会内部成长出来。实际上任何被称为“怪胎”的东西,都不可能仅仅是外来的,“被植入”的,而是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文化及人性的根源。米沃什写在1951年的这本,重心放在了当时人们如何从自身的处境、困厄及个人野心出发,自觉并入强势力量,最终变成了压力的一部分。书中所见所闻,为作者本人亲身经历。 ——崔卫平

    米沃什揭示了某个晦涩的深层心理结构:深层是个人前途及道德危机,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却又是发自内心的服膺(臣服),他没有把这个过程说成是出于外在压力。面对一场“精巧的辩护”这种批评,米沃什的回应是,他只是诚实地写出了自己看到的东西,将不同声音、不同人们自己的解释和理由写进书里,他提到了巴赫金的多声部叙述,而没有为了仇恨或怨恨,将事情简单化、符号化,更没有迎合一些等待在那里的人们的需要。 ——老猫

    米沃什的这本书完成了某种存在者忠实记录。他选取了几位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或是永远挣扎在道德边缘小说家,或是彻底虚无主义的诗人,或是变身为一个彻底的斯大林主义者,或是放浪形骸的视一切为虚妄的行吟诗人。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与命运,我们能看到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如何改造一个国家,如何用意识形态改造人们的思想。这是当时东欧大部分小国的集体命运,而且这种命运的恐怖具有一种致命的传染性。哈维尔就曾在他的文章中说,可以把东欧国家的命运看作是西欧的记事本,可以帮助后者揭示他潜在的趋势。

    ——思郁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这些天我在缓慢地阅读它,思考之前看其他书时所存留下的一些问题。或许评价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是否令你恐惧或把你拖入凯特曼的泥沼,应该看它是否抑制人类表达和倾诉情感的能力。只有在一个更为轻松的社会里,才可能拥有这些看似理所应当的权利。 ——游佐中

    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可以说是20世纪东欧国家(以波兰为主)知识分子的肖像画。今天的人们看待20世纪,可以有一堆的词语:技术、GE命、战争、冷战、意识形态、法西斯。但是在米沃什那里,“苦难”两个字似乎更为显眼,尽管他并不作为一个受害者来诉说,没有看到“控诉”,更别提“声泪俱下”。更多的,他是作为一个制造苦难的共谋者的身份来反思自己,而在反思中间,有仇恨,也有惋惜(特别是对于被伤害的民族和被毁灭的天才),当然还有:恐惧。 ——某迟

    如果说《1984》展示了人类心灵最终被驾驭的可能,那么,《被禁锢的大脑》则更敏锐也更深刻地看到,外在力量的束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恶魔已经被植入到我们的心中,当它被唤醒时,我们便彻底成了它的奴隶。这是一本卓越的寓言小说,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著名作家切·米沃什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名著,当时他已被迫离开祖国,踏上漫长的流亡之路。

    ——唐山

    (黄崇森 整理)

    《被禁锢的头脑》

    书味

    Y

    uedu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被禁锢的头脑》 2015-11-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