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无标题
2014-12-27

    叛逆并非

    真的那么可怕

    ■陈凤霞

    斯蒂芬·波尔特是美国亲子关系研究权威专家,临床心理学家。在临床的24年里,他跟踪研究了4200个教养案例,总结出爸爸的教养风格对子女成年后事业的影响。

    在这本《爸爸的力量》中,波尔特首先提到一个司空见惯且极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残存”着父亲的影子,且越是关键时刻,这种影响的作用可能越是明显,轻者如生活工作,重者如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了我们的人生走向。毫无疑问,父亲的某些传统是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但这种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并不具有任何甄别与选择能力,往往也可能将父亲身上的某些性格弱点,或者说并不适合子女环境的因素一并传染给他们。

    波尔特认为父亲因素的7大问题是:羞愧感、自我怀疑、缺少专注力、缺乏动机、缺乏责任感、情感不成熟以及惧怕失败。针对这些问题,波尔特提出了通往成功的7个步骤,即作出改变的承诺、改善你的自我意识、鉴别出你的情绪爆发点、不要让错误或事业中的挫折影响你改变的承诺、注意过去熟悉的父亲因素的习惯、获取他人的支持、确定成功是什么,并定下必须达成的目标。

    不难看出,波尔特的解决方案主要立足于子女角度。可问题往往是,父辈身上的这些问题常常不为父辈们所认识,有时甚至会被父辈们误读为自己的所谓“骄傲”,一再要求子女遵循。如此,结果可能有二:一是子女不得不对父辈“顶礼膜拜”、极尽顺从,沿着父辈足迹,重复着他们的经历还有困难,同时面对父辈们未曾经历的现实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二是一些“不愿屈服”父辈训导的子女往往会被贴上“叛逆”的标签,要么被家长一再训斥,要么被家长归入“恨铁不成钢”之列。并不排除父辈身上确有许多值得称赞之处,但生活并非复制品,子女们所处环境早已发生变化,父辈们的骄傲未必就可复制,也未必会成为子女所处时代的优长。

    如果我们仔细解读波尔特提出的7个步骤或可得出,这些步骤本质上是为了通过多种途径“削弱”父辈的负面影响,只不过这些步骤站在子女角度,至于对父辈则没有根本性的激励或者鞭策作用。或者讲,如果在父辈们的“光环”下子女们就尝试作出这些努力,其所处环境未必允许。这其实回到了另一个问题,即父辈们怎样看待子女们的“性格创新”。

    笔者这里所说的“性格创新”,是指子女们试图走出父辈们早就为他们绘就的人生蓝图、不愿重复父辈足迹而试图独立作出的种种努力。只要看看我们身边,许多父母对“听话”的子女常常会给出很高的评价,反之则无法接受。另一个现象是,许多人最后走向成功,并不是一直生活在父辈的光环下,反倒是很早就开始独立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摔打磨砺自己。这并非是对父辈的否定,只是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大课堂,子女确应从父辈们那里学习基本生存技巧,但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则要靠他们自己去摸索体会。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这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一旦面对现实,我们往往又不自觉地无视这一人生哲学。

    作为子女,在认识父辈的同时,很有必要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只有对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才不会陷入盲目地走出父辈阴影的泥淖。对父辈们而言,也有必要正确认识自己对子女的影响力,特别应鼓励他们学会独立,包容他们的某些“叛逆”,也只有独立,他们才能走出温暖的怀抱,接受风雨的洗礼。中国父辈尤其如此。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无标题 2014-12-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