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亭装空调可否给个明确说法 ■首席评论员 张全 网友“后桦园”在问效平台上问了一个问题,并附上一张图:北大街新建了一个城管执法亭,还有空调。他问,城管在室内工作,而附近的菜贩则露天卖菜,这样妥当吗?(本报12月20日报道) 这个问题相当含蓄。解读一下,“后桦园”其实在问执法亭装空调是不是有点奢侈,说白了,就是问岗亭环境好了,会不会影响执勤人员到市场里规范秩序的能动性?另外给岗亭装空调的理由充不充分? 要正面回答这两个问题,大约都可找规章依据。如第一个问题,岗亭配置以后,有关部门对执勤人员在市场巡查与呆在岗亭里有无时间段规定?其二,有关部门给岗亭装空调有无文件依据或会议纪要?如果有,回答网友可大大方方直接引用;如果没有,可参照交警岗亭的规定。 令人不解的是,部门在回答时基本在强调岗亭的重要作用,如对不守规矩的摊贩形成威慑,为环卫工人及市民提供歇脚点,零距离联系市民等等。这些当然都对,只是没有正面回答网友的提问,难免给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 其实完全可以直面。岗亭为执勤人员现场执行公务的一个小场所,相对封闭空间狭小,夏天如无空调闷热难耐,必须要装上空调,执勤人员才能入内稍作休息,作工作记录或接受市民投诉反映等。但为了更好地接受公众监督,可以将执勤人员的职责规范、姓名证号、监督电话等标示在岗亭上,再严苛一点,可以买一支温度计挂上,这样,就方便了市场里来来往往的人对执勤者的监督。 从网友的跟帖来看,这岗亭的设置已经产生了正面效应。有网友说没有这个岗亭之前,上市头摆满了摊,有时连人都挤不进去,而现在道路清爽。但从另一方面讲,并不能因为其作用而不监督执勤岗亭本身,否则我们容易陷入情理陷阱而放弃对制度建设严密性的追求。 就在前不久,微信圈流传着一则似乎为刘志军说话的帖子,说刘为发展中国高铁贡献甚巨,判他判得过重了。这种说法违反功过不能相抵的刑则,也恰恰说明建立严密的监督机制之重要。试想,假如刘受到充分制约不贪腐的话,他已成民族功臣而非阶下囚。 一只岗亭花费不巨,但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由一个岗亭、一只空调延伸开去,多少钱楼台馆所、公用空调,是否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其作用都处在了公众的监督之下吗?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