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笔
3  4  
十二月腊梅
难忘渔寮
孩子,进城去
——砌屋记之三
垟池巷
诗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孩子,进城去
——砌屋记之三
2014-12-20

    ■林晓哲

    二零零一年,我和哥哥大学毕业,我在乐清,哥哥在温州。有一天,母亲进佛堂拔签诗,拔了上上签。我和哥哥的工作没有让母亲操心,她是为父亲去拔签诗的。解签的师傅说,父亲五十五岁之后,还能挣大钱。

    我和哥哥的毕业,让父亲和母亲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家里的开支变得更加节省。母亲说着“省吃俭用,何必求人”,父亲对菜肴向来是“多餐不剩”,而他们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就是把新烧的菜留给我们,自己吃剩菜。对此我和哥哥早就熟视无睹、心安理得。前些年,父亲一直抽十块的新安江,我抽二十块的红利群或大红鹰。有一阵,我也试着换成新安江,但很快又换回来,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又劝父亲也抽得好一点,父亲拗不过,才换成十六块的蓝利群。即便有亲朋好友送更好的烟来,父亲也是换成蓝利群,或者留着办喜事用。

    父亲把为两个儿子置办房子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而且是必须完成的责任,不需要儿子参与的责任。他很快地在电器三厂之外,和朋友在象阳办了一家包装厂,做产品的外包装和内包装。父亲又开始了两头跑的生活,从翁垟到象阳,再从象阳到翁垟。二零零二年,在朋友的劝说下,父亲开始第一次认真思考是否离开电器三厂。他已经在那里呆了三十一年。父亲也是为它的兴建搬运过石头,从毗邻的运河里挑过河水。但父亲还是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电器行业上。同时,他也已经感觉到需要克服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滋生的求稳的念头,感觉到他的年龄使他在拉业务上常常处在劣势而不是优势。有更多的年轻人上来了,比他小十岁甚至二十几岁的。父亲清楚现在需要更多年轻的朋友。父亲清楚相比于他们,他的优势在于从业三十多年的经验,在于做过电焊机、电焊机调节器、仪表车床、充电架、配电屏、高压柜、低压柜、变压器等十数种产品,一些产品还是乐清最初在做的几家之一。他和电器行业的老朋友商量着、犹豫着。母亲也以行动表达对父亲的支持,她告诉父亲佛堂里签诗的指示。就这样,父亲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转到柳市做成套电器。

    父亲从没有对我提及他的二次创业承受的压力。他的平淡的叙述始终脱不了“朋友”这个词。他试图让我明白的不是他为家庭或是孩子所付出和承担的,而是他跨出的每一步都是凭借朋友的帮助而不是单纯个人的能力。他甚至否定能力,仅仅以“搭搭班”形容自己。父亲确实接受过许多朋友的帮助。正如他也帮助过许多朋友一样。他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也是他帮助过的朋友在帮助他。他对过往的苦难经历可以一笑置之,但说到朋友之间的互相帮衬时神情却显得异常庄重。到柳市后,父亲仍在寻找着新的机会。他在年近六十岁时迸发出了远比在九十年代更加剧烈的激情。而在本世纪初,确实潜藏着更加广阔的投资机会。父亲恰好抓住了一个投资时代的机会。在他的“搭搭班”里,既有实业公司,也有房地产之类。父亲从没有失手过。他仍然每天往返于翁垟和柳市之间。只是不再骑自行车,而是由司机每天接送上下班。仍然吃着更多的剩菜,信奉着一顿菜要分到几餐里的道理。仍然抽着蓝利群。他也仍然视自己为壮年。他说自己在二十多岁就被人看成是中年,但到了六十多岁,还是中年。父亲的脸上鲜少老人斑,也没有皱纹,只是两鬓已起白发,动作稍显笨拙。而母亲则称,父亲的双手一直是笨拙有余的,理由是父亲即使与电器结缘四十年,换个灯泡手仍会抖。我们也会从父亲迟缓的动作里提醒他,是到了服老的时候了。父亲最忌讳的正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老人。他有时也会产生买几套名牌服饰的念头。当母亲因此数落他的时候,他还会露出腼腆的笑容。

    岁月如常。也是在岁月如常中,父亲先是为我在乐清买了一套房子,接着又为哥哥在温州买了一套房子。哥哥的房子签合同时,父亲把我也叫了过去。这一年是二零零八年,父亲六十四岁。

    父亲为我和哥哥都买了房子后,自己还是回到村里的老房子住。至今,他在我们城里的家住夜的次数,合计不超过十次。他已经习惯了老房子的生活。他的身心都融入在这座老房子以及老房子周边的土地上。他也习惯了在这座老房子里,和他的老朋友们谈天说地。他的老朋友总是一茬一茬地来。父亲是他们眼中无可争议的老好人。一有什么事,他们也喜欢找父亲商量。父亲在他们的推举下两度以最高票当选村老年协会的委员。但他的心态,仍然是“搭搭班”的。父亲其实只想做好这座老房子的一家之主。有一年,我和哥哥、姐姐商量,在乐清办分岁酒。我开车去接父亲,父亲却愣是不想过来。他生气了,生的是没有责备声的闷气。吃完分岁酒,就和母亲回家了。也只有母亲体会得到父亲生气的理由。她临走时撂下一句话:

    “你爸是不想家里恁冷清。”

    母亲口中的家特指那座老房子。我们也再没有在乐清办过分岁酒。我们也习惯了每年的春节,都在老家里过。

    孩子,进城去

    ——砌屋记之三

    散文

    W

    enbi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笔 00005 孩子,进城去
——砌屋记之三
2014-12-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