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有个方言叫gùzài ■张国谦 “gùzài”,是个比较古老的乐清方言。现在中老年人还常用,青年人已很少讲,有的还以为就是“固执”。我想用“顾再”这两个谐音字,是因为它的意思是指人在行为举止上礼数非常到位,以至于谨小慎微,顾忌再三,唯恐有不到之处。另有个相近的方言“细碎”,也有礼节礼貌上特别细致周到的意思。而且,有人借用“固执”表达这个意思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固执”本身有“坚持”与“顽固”褒贬两义,在执著内容和度的把握上区分。如在这里使用,其义则侧重于对原则即礼数的坚持不渝。但发音却是gùzhí(执)而不是gùzài(再)。若不考虑zhí与zài的区别,不如就用“过执”,即过于执著。总而言之,我觉得,这个方言其音与义上比较贴切的还是“顾再”。 试举几个小例: 一对好友,一个托另一个代买东西,钱额不大,但坚持一五一十付清。推让之中,一个说,亲兄弟,明账目。另一个说,你真“顾再”。 到亲友家串门,主人恳切留饭,客人再三婉谢。主人显得有些无奈:你怎恁“顾再”!言下有责备客人过分客气之意。 父亲目不识丁,但对我们兄弟教方极严,待人接物十分“顾再”。少时,跟他在村子狭窄巷弄里走,见对面来人,特别是挑担的,他便要我们远远靠边让人先过,并要主动打招呼。公、婆、伯、嬷、叔、婶、哥、嫂,族内论辈分,族外看年纪。“要有规矩,不能没礼没姓!”碰到年龄小辈分大的,也要照辈分称呼。对辈分小年龄大的,又得“顾再”地称其为哥。“老侄大叔辈”。 同样不识字的母亲洗晒衣服有个很严格的讲究:男女分开,男先女后,男上女下;内衣裤子不高晾,既羞于张扬,也避免行人从下面过,不礼貌。至今农村妇女一般都还坚持这样“顾再”。不像有的城镇街道上,裤衩乳罩象五彩旗子高高飘扬,很不雅观。 生活琐事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使我们民族社交活动与生活方式方方面面都形成比较周详的文明规范。《弟子规》可谓是集其大成。还有《三字经》《女儿经》及历朝历代各类家训等等。虽经“五四”运动捣毁孔家店,文革“破四旧”,以及意识形态领域里某些方面的一味开放,矫枉过正,把一些文明的精华与糟粕一起摧毁抛弃,但许多已成了世世代代根深蒂固的良好礼数习惯,却幸免其难,没被消除。像为人立身社会最起码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吃有吃相”,当父母的都十分注意对子女从小抓起从点滴端正,一丝不苟,非常“顾再”。这些人生的初始教育,显示着家风族范,影响了后代终生养成。这也决定了,中华文明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流中继续传承,不可能被人为断层。更可喜的是,如今许多精粹已纳入了新时期的精神文明范畴,使我们的社会在总体上依然不失正确的荣辱观与价值观。 因此,我们不能小看“顾再”。它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礼仪的坚持与敬畏。有人说,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心无信仰,目无敬畏。这话很有道理。信仰是精神支柱,支柱塌陷,元气丧失,岂能立命?有所敬畏是行为准则。人若不明白这世上的事,有可为有不可为,没规没矩,伦理混乱,何以安身处世?“顾再”与信仰相联。天地良心佛释道,如果一个人,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顾忌,极端唯我,会是很危险的。往往在家是逆子,在族是败类,在国是乱臣。 诚然,如同“固执“有两面性, “顾再”也有适可与过分。一些事,如果本可简单却搞复杂,那是琐碎不是“细碎”了。更有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没有与时俱进,已经很不适宜。如衣裳分男女洗晒,无疑有陈腐的男尊女卑之嫌。再如朋友留饭。在那一日三餐发愁无米可炊的艰难岁月,人们见面招呼第一句,不是“您好”,而是问“饭吃了没?”“饭吃了再走”往往只是句客套话。你若不知人情世故停步不走,那倒真让主人作难了。如今大家温饱基本无忧,老朋友诚心留饭,也无需那么固执推辞以致有伤真情实意。 从深处探讨一下,有的过分“顾再”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老传统讲的是礼尚往来。我受了你的礼,也就欠了你的情,不知你会想要我怎么还?索性拒之于千里之外,不欠人情,不招是非,求个心地安坦。 人们之间,若能既彬彬有礼,有所“顾再”,又坦诚轻松,无需设防,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