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笔
3  4  
停电光阴(外一首)
煤油灯
“菜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煤油灯
2014-12-13

    ■陈世茂

    八十年代初,农村还没通电,蜡烛也不常用,通常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煤油灯形式多样,家用的煤油灯大都自己做,小巧玲珑,简单实用。我家中几盏煤油灯就是母亲自己亲手做的,偶有几个关键的焊接点,需专门师傅焊接,其余都是由母亲自己设计完成。它的材料来自家中的废旧玻璃瓶,瓶子无需太大,在瓶盖上挖一个小圆洞,再找来铜片或较软的铁片,剪好长与宽,卷成一支长约二三厘米的灯管,直径比瓶盖上的圆洞略小,把灯管塞进瓶盖的小圆洞,要十分牢固才行。接下来用多余的铜片或铁片剪几条狭长的片条,上下两片套住玻璃瓶外围。母亲还用较硬一点的铁片卷一个耳朵形状的把柄,与原来的两个铁片一同套住。当然把柄与俩铁片相连的接口,就需要等专门的“补锅师傅”来焊接了。

    小时候乡下有许多“修缸补锅”师傅,隔三差五会挑一担用竹篾编成的箩筐,箩筐里装满各种各样的专业修补工具。从村口开始,边挑边喊:“修缸………补锅………哦……”那声音响亮得很,悠长的尾音从村口传到村尾。妇女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便不约而同凑到一块屋前空地,拿出自己需要修补的家具、日用品,也包括我母亲那盏尚未完工的煤油灯。

    修缸师傅放下担子,这时旁边围了一圈的人,包括我们看热闹的小孩。修缸师傅看上去很专业,摆放好工具,瞧瞧那盏还未完工的煤油灯,就好像胸有成竹。师傅熟练地拣几样修补工具,这其中有一样是必须的,那就是风扇和小锅炉。师傅一边生火,一边拉风扇。小锅炉只有小碗口大小,里面放上锡或铅的金属块,架在火炉上烧,直到小锅炉里面的金属块熔化成一块通红的圆形金属水块。这时师傅拿起一件修补工具,蘸一些金属水块,熟练地把该焊接的地方黏上。如果是一口铁锅破洞了,他还得用一铁块垫上再修补。小孩子都看的津津有味,因为知道那锡水很烫,想师傅的手会不会被烫着呢。只见那师傅把通红的金属水倒在铁锅破洞处,用工具按一下,直到金属水块冷却凝固,然后吹几下,基本上就把那铁锅破洞补上。有时他还在修补的地方蘸一点特殊的药水,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最后师傅还用一根圆形小铁棍把焊接或修补的地方来回的磨,使接口处光滑平坦。这时候我们都看见师傅脸手背上的汗珠从黝黑的皮肤上渗透出来,顺着那暴起的经脉滑动着,与额头上的汗珠一起滴落下来。师傅不经意用袖口擦擦汗水,继续干活。

    当然煤油灯还得给它串上灯芯。灯芯材料简单,就是用家中一些粗毛线或麻线,用手捻成一条比灯身长的粗线,穿过那根铁片灯管,在灯管上留约一厘米长的线头就行了。瓶内的灯线要多留一些,因为煤油灯用久了,上面线头烧短了,需要再拉上灯线。穿好灯线,倒入煤油,一盏煤油灯就可点燃了。

    点亮的煤油灯足可以照亮一个小房间,虽然同现在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灯具相比显得昏暗,然而那时的煤油灯硕大的灯花永远在我心中闪烁着,伴着年幼的学习经历,映照出一件件童年趣事,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要数提着灯去“钓黄鳝”。

    收田鳝是在夜间,一夜大概要巡视二三次。那时家里手电筒很少用,收田鳝的孩子用的多是煤油灯。当然直接拿煤油灯在田间照明是不行的,更不用说遇到大风或下雨天,为此我们专门为放置煤油灯做了一个三角形的木板外壳。三块长方形的木板用钉子钉牢固,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木板架,再用一块三角形的木板封住一端空口,留另一个三角形的口子做照明灯口,这就做成一个木板三角灯箱。晚上出去放上煤油灯就可以,有时为防风防雨,还在照明口处封一张透明塑料纸。我们管这种灯叫“田狗灯”。晚上提着“田狗灯”去收田鳝,那就有说不完的乐趣,有收获的欣喜,有同伴在田间相互呼叫的热闹。有时我们还去田间摘来蚕豆,找一块田间的土墩,几个小伙伴拿出自带的铅碗,舀来水,放上蚕豆,用石头垒砌起小灶,拿出煤油灯开始煮蚕豆。记忆中那不加任何调料的水煮蚕豆特别香甜,在夜深之时,旷野之间这样的气氛有着别样的温馨。

    一盏普普通通的煤油灯,映照着童年记忆中的一个个身影。微弱的灯光下,有我母亲为我缝补衣服的身影,有我少时朗朗的读书声,也有田间与小伙伴们煮蚕豆的乐趣,而今这一切都在都市华丽的灯光中淹没。

    散文

    W

    enbi

    煤油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笔 00005 煤油灯 2014-12-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