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法治乐清建设 提高社会各领域法治化水平 ■谢示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治国理政新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构想。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法治乐清”是我市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总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乐清的具体实践。 不断增强依法执政能力。不断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和政府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严格执行党内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工作,我市从1月1日开始,对以市委、市委办以及联合发文的规范性文件实行向温州市委报备及前置审查的制度。同时,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成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能力,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政府决策行为、行政许可行为、政务公开行为以及行政执法行为,把政府各项工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所有职务行为都纳入法治轨道,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法律,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着力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紧紧围绕保持社会公平正义,从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入手,正确运用法律,遵守法定程序,规范审判行为和检察执法行为,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依法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同时,大力推进审判、检务、警务公开,健全冤假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有序推进乐清司法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着力提升法治服务大局的水平。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推动政府治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并重转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着力把深化改革、“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乐商回归”等重点工作作为深化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市的大平台、试验田,在推动重点工作中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深化法治建设这一重大决策谋划好、部署好、落实好。 着力不断提高法治创建工作水平。不断健全完善我市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做好创建考评的相关工作,指导开展全市法治创建活动。开展了法治县(市、区)工作示范单位活动、法治镇(街道)、法治基层站所(庭、队)、法治社区示范单位活动创建活动,改进乐清市委建设“法治乐清”工作领导小组优秀成员单位的评选工作,引导我市各镇、街道开展行之有效的法治创建活动。把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有机融合,深入开展法治镇街、法治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让公众在参与法治实践中知法、守法、用法。 不断创新宣传载体推进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普法内容的需求,大力推进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努力把法治精神、意识、观念内化为全民的法治素养,外化为全民自觉守法用法的行动,在全社会形成法治风尚,营造人人知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依托电视专栏、报纸专版、工作简报、市民活动中心法治教育基地、行政中心车库法治宣教广场等载体广泛开展宣传的基础上,今年在广播电台全年播出《法律大讲堂》和《法律小贴士》两个栏目,分早中晚5个黄金时段播出,联合司法局筹拍了《迷失的青春》和《分家》两部法治微电影,在今天的“12.4”国家宪法日首映。 今年,我市围绕“法治文化进家庭”这个载体,谋划布局加大法治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把该项工作作为今年法治建设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和推进,先后开展了法律知识进家庭宣讲活动、开办法律大讲堂广播节目、开展“和谐家庭法治同行”家庭法治文化节活动和少年模拟法庭等,不断强化家庭成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在发挥传统宣传阵地的同时,创新载体提升“法治文化进家庭”活动的渗透力,在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加以宣传,还抓住城市景观建设、文化设施功能升级、新农村建设等有利契机,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等建设活动。同时,依托地方文化底蕴,挖掘整理法治名人法治故事等文化资源;进一步培育法治队伍,增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凝聚力;组建专家讲师团,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举办各类普法培训班,对重点人员进行培训;培育法治文艺队伍,通过法治文艺汇演,用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