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剑佩 文/摄 竹子能做什么?在普通人眼中,也许只是一根晒衣棍,一堆废柴火。而在乐清竹编大师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陈贤丰手中,竹子能变成各式各样的动物,如调皮的猴子、憨厚的熊猫、威武的老虎、活泼的孔雀等。 最近,陈贤丰独自一人呆在楼顶的小房子里创作《国宝》。一只熊猫缓步慢行,走向竹林,另一只早已爬上枝头,寻找可口的嫩叶。两只熊猫的造型活波有趣,憨厚的形态让人忍俊不禁。 乐清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年间,民间做蔑的能工巧匠,就已经利用匀细的竹丝编织各种家用器皿、玩具。新中国成立后,乐清竹编工艺走向兴旺和发达,成为乐清工艺美术行业的一个重要门类。1955年出现了乐清竹器社,产品主要用于支农。1972年,创办了翁垟竹编厂,也就是后来的乐清竹编厂,专业生产高档次的动物竹编。在鼎盛期,乐清竹编厂拥有700多种类、花色的竹编产品,与嵊县竹编和东阳竹编齐名。1978年,竹编产品产值达到了35万元,受到国际友人的广泛好评,许多作品远销日本和欧美各国。 乐清竹编风靡一时,也涌现出了大批能工巧匠,像竹编高手彭余成、陈贤丰、周如章、张其来、朱呈生和李兴杰等,他们创作的动物竹编,在各种展览中都能夺得大奖。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乐清竹编开始走下坡路。1989年,乐清竹编厂关门停业,厂里的竹编工人也大多改行了。 在竹编遭遇的寒冬期,陈贤丰仍坚守着这门传统技艺。陈贤丰今年68岁,从15岁开始学习竹编,造型、编织、篾工整理、设计整理及油漆等全套工序都做过。即使退休了,他也常常在家研究竹编技艺。在他家的展厅里,摆放着各种竹编作品,默默记录着乐清竹编40年的沧海桑田。 2008年,市二轻总公司动员陈贤丰重操技艺。虽然困难重重,但陈贤丰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并发动以前的工友共同参与。不久后,陈贤丰的第一个样品《遥指杏花村》在杭州展出时,受到好评。此后,他又精心制作了《团团圆圆》和《报春》等竹编作品。 在乐清竹编的发展过程中,整个工艺水平也在不断创新。陈贤丰介绍,传统的乐清竹编注重实用性,以平面创作为主,比如竹编老虎的肚子可以打开,里面能塞进糖果,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作品要求立体,更注重观赏性。 “跟前些年相比,乐清竹编受到更多关注,但参与创作乐清竹编的人并不多。”陈贤丰说,希望能早日培养一些竹编传人。 所幸,我市近几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抢救和保护工作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2009年6月,乐清竹编以“温州竹编”项目名称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给竹子注入活力 乐清竹编带来的视觉魅力 美丽乐清 美丽非遗 Z ongyi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 陈贤丰在创作竹编《国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