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港 近日,市老年大学义工队带着价值近2万元的药品,来到位于山老区的江岙村办公楼,为居住在岭下、坭山、石角龙和江岙四个村的老年人开展义诊。(10月17日《乐清日报》) 免费义诊深入到老百姓家门口,有助于解决“看病难”问题,这样的活动当然多多益善,笔者认为最好能够制度化、常态化。 事实上,要真正实现让百姓方便地在家门口就医,关键是要打造“正三角形”的就医秩序,即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镇、疑难杂症才到大医院。这个制度“看上去很美”,而且现在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要真正实行仍然不易,要走的路还很远。 目前,很多患者“看病最好去大医院”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其实,虽然大医院就医条件好、专家名医多,但一些常见病的首诊,并非一定要挤到大医院去。一方面,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全可以诊治;另一方面,扎堆往大医院挤,不仅加重大医院的负担,从而影响所有患者的就诊质量,而且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转变患者的就医观念,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既要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科学理性地引导患者,也要通过完善疾病诊治范围目录库,让患者有的放矢地选择就诊路径,对“去哪里看什么病”有个理性的判断。 客观地说,患者之所以“病”无巨细首选大医院,最看重的无疑是大医院“妙手回春”的能力。为此,必须尽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而核心是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优质医疗资源扎堆在城区、大医院,而最底层的医疗机构医疗投入不足、仪器设备不足、医师力量不足,那只会加重“马太效应”,家门口就医只能是空中楼阁。 就此而言,相关部门须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加快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健全社区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等入手,保证普通的常见病患者都能在基层医疗机构方便、有效地得到诊治。 (作者为公务员) 实现家门口就医,路还有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