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柳风
3  4  
小时候吃的梅花糕
女人街还有人在卖
每天能卖200碗
女人街上的韩国冷面不太“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小时候吃的梅花糕
女人街还有人在卖
2014-10-15

    小时候吃的梅花糕

    女人街还有人在卖

    “前天和同事逛女人街时,与小时候吃过的梅花糕偶遇。”上班族小夏毕业于柳市二小,当年学校门口就有卖梅花糕的小摊,女人街上的梅花糕还是记忆里的味道。小夏迫不及待地与好友们分享她的美食经历。

    笔者上班的地点距离女人街很近。虽然已近晚饭时间,品尝美食的心情急切,一路狂奔。在阳头路一家名叫“古茗”的奶茶店门前,找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摊,摊前一对夫妻正在锅边静静地候着。此时,梅花糕正待出锅,一股甜香味飘进鼻腔,摊主揭开盖子,熟练地将糕点取出,放在盘子里冷却。

    “一锅梅花糕有19个,从下锅到出炉要6-8分钟。”师傅徐世月说,梅花糕趁热吃味道最好。所以,他家通常是先来客人,再下锅出炉。

    等不及糕点冷却,笔者抓起一个梅花糕塞进嘴里,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

    夹起一个梅花糕细看,呈金黄色,形如梅花,因此得名。

    笔者翻查资料,原来梅花糕是南京、苏州等地的风味小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看到这种糕点,品尝后赞不绝口。

    交谈中,笔者获悉徐师傅是台州椒江人,8年前,他来到柳市卖梅花糕。“小本生意利润薄,现在会做梅花糕的人太少了。”徐师傅说,他的手艺是祖传的。

    “以前在柳市二小门口卖梅花糕的是我爸爸。”徐师傅说,算起来,他和父亲在乐清卖梅花糕总共有35个年头了。当年,十多岁的他随父亲在柳市一起做糕、卖糕,生意很好。那时候,卖梅花糕可不少,但父亲为人热情,做的梅花糕好吃,摊位卫生,赢得了好口碑,积攒了很多回头客。

    父亲年纪大了,徐师傅便接了父亲的班。

    两代人在柳市卖梅花糕

    在柳市几乎没有同行

    3

    小时候常在街头吃到的梅花糕,软绵的口感,浓缩的甜香味,热乎乎的夹馅愉悦口中所有待放的味蕾,并悄悄地钻进了许多人的记忆。前几天,微博上有人说起,女人街上还能吃到梅花糕,老配方,熟悉的味道,据说梅花糕大叔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

    1

    2

    通常,徐师傅上午在家发面,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后,在阳头路摆摊。

    当天,徐师傅向笔者展示他的制作工艺。他将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等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虽然制作过程不算繁琐,但每一步都要拿捏到位,用料的搭配,火候的大小,烧烤时间的掌控,都会对成品梅花糕产生很大的影响。”徐师傅笑谈,他已经无法记清自己做了多少锅梅花糕,也许能绕地球1个圈吧!

    过去,梅花糕受到追宠。生意好时,徐师傅的梅花糕还供应给柳市的幼儿园、小学。他依稀记得,一次有家学校一次性订购了五六百个梅花糕,他要连续出二三十锅才能供足货。“只有我一个人做,无法一下子供应大批量的梅花糕,要招学徒的话,通常学完技术,就自己摆摊。”徐师傅说。

    一般情况,来买梅花糕的以四五十岁的市民居多。“他们是吃着我爸爸的梅花糕长大的,有种儿时的记忆。”徐师傅说,过去物质匮乏,可供选择孩子吃的东西太少,而现在市场上的零嘴五花八门,所以梅花糕的需求量就少了,需求少了势必影响供给量。如今,在柳市,他几乎没有同行。

    摊前,常有一些大人带着小孩来买糕。笔者问了几位七八岁的小孩“这是什么呢?”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是什么,样子很独特,应该很好吃。”

    短短数十分钟交谈间,第三锅梅花糕已经出锅,一下就被等候的老客抢光了。

    ■徐繁文/摄

    梅花糕趁热最好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柳风 00015 小时候吃的梅花糕
女人街还有人在卖
2014-1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