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观察 S hiping ■肖培红 治河治水,人人有责。近日,市老年协会对全市各镇街老协进行动员,号召全体老协会员积极参与全市即将开展的治水清淤百日会战,帮助监督清淤工程实施质量等,为家乡的河流治理尽一份力。(10月14日《乐清日报》) 社会化力量参与治水实践,在乐清扎根以后,愈发被熟稔运用,乃至于成为今天的壮阔图景。这几年,作为一直揣摩、体悟治水实践的观察者,乐清本地实践的理念为先、行动落地,确让我感触至深。因为,环境保护不只是理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即使我们有相应的智慧,也未必有对称的勇气。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解决环境问题有三种途径:行政理性主义,比较强调专家声音在环境危机评估和决策中的主导地位;民主实用主义,较为强调底层声音在环境议题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市场理性主义,强调通过完全化的市场机制来解决潜在的环境矛盾。这三种声音,对应的角色为技术专家、社会公民、商业实体。 在此,我们可以嵌入乐清本地的个体经验,探究它是如何从点到面、层次分明地被容纳进实践行动中去。黄金溪的治理,是典型的市场化治水的路子,由企业出资治水,并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仙溪镇的“五水共治”,引入公众决策机制,比如成立了仙溪溪流保护协会,共有会员200余人;而治水领域的规划、治水技术的落实,无不借助于行政理性。 在这个“社会化力量参与治水”的宏观谱系下,我们既看到市场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看到公众参与的力量。事实上,三种途径中的民主实用主义,一向是被作为核心开展的,环境传播不仅铺设了公共参与机制的实践土壤,而且从环境意识的激活,可以发展到公民意识的成长。以此为核心所铺设展开的治水实践,才让每一个乐清人感同身受。 如果我们继续延展和观察,你会发现公众智慧是如此丰富。河道可以设立“河长”,也可以成立协会组织,而老人们参与治水实践,则意味着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群众威望、治水实践,形成一个新的连接点,发动自己的亲友、村民等,让更多人参与到治水清淤活动中去。这是民主实用主义中的自发实践,也是大众智慧的结晶和体现。 老年人有自发的热情,体现了充分的责任感、参与感。他们也许不能身体力行,但凭借强大的号召力、影响力,会形成一个新的连接点、激活点,可以更具爆发性地调动公众力量。这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通过它,社会动员力量参与治水实践将更有作为。当然,这一过程中也需要规范化,所以,各村也将设立监督小组,负责本村工程的监管。 笔者之前曾有文章认为,我们乐见社会力量参与治水的实践,是因为在这个实践中,我们不仅有一种共赢的可能性,而且也最乐见行政边界的退让中,隐含着一种进步的社会管理模式。治水实践可以通用到许多领域,而且极易从实践问题转化为一个传播问题,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论,就找了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 (作者为研究生) “老人参与”让治水实践更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