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时评
3  4  
微信为何能成为传谣阵地
给无休日服务点个赞
小女孩两硬币劝退歹徒
老大难还要拖到何时
“行贿者免责”何以成了潜规则
有些人“活该”被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微信为何能成为传谣阵地
2014-10-10

    微信为何能成为传谣阵地

    ■王庆峰

    自9月下旬始,一条标题为《虹桥人活活打死小偷》的视频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视频中,两名男子被众人残忍围殴,打人者称被打的是两名小偷。10月6日,@乐清公安公开辟谣,网传“乐清虹桥活活打死小偷”一视频,经市公安局核查,该事件发生在广东普宁,且发生在2007年。(10月8日《乐清日报》)

    相近的是,几天前,我的朋友圈有人传播某国权威媒体播报,该国领导人去世了。看此消息,内心立现波澜——但我强忍住转发的冲动,去微博敲字核实了下,结果发现,一模一样的假新闻17个小时前就出现了;而后我转念一想,倘若这样的重大新闻事件属实,5分钟该传遍世界了吧。

    只要动用表层的思辨能力并去核查资料,往往就能区分出事实和谣言。可惜的是,在这最基本行为的始端,大多数人听从于自我直觉。直觉意识这一层,切中肯綮,因为它瞄准了传播学的心理机制,成功的谣言的特点之一,就是亲密关系间的传播。而微信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注重圈层化、私密性,是一个典型的朋友圈子。

    试想一下,看到同样一则新闻在微博、微信上传播,你第一时间会有何反应?微博是公开化的场域,人们之间彼此陌生,起码会保持着内心的警惕和怀疑;而在微信上,人们之间彼此信任和依赖,你会想当然地取信圈层化的传播。就在这一点上,微信的社交属性,注定了人们不经考察、怀疑就去传播,所以它往往能成为传谣阵地。

    “虹桥人活活打死小偷”这样的谣言之所以能成功,也是瞄准了人人都想分享、人人都想传播这样的心理机制。“没有人想成为一所孤岛”,当其他人都在谈论此事时,你对此的一无所知,正显示出你可能被信息洪流给抛弃掉,而转发和评论则可以建构自我的存在。人们对潜意识毫无知觉,正是这一点,导致了无论如何荒谬可笑的传言,都能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除了社交属性上的天生弱点,导致微信可能成为传谣阵地以外,还有媒体属性上的弱点,也使得微信不可能形成完好的辟谣机制。还是与微博相比,微博的开放性能使得信息快速更迭,互相碰撞、交流,去伪存真、及时纠错等,使得真实信息能够过滤过来;微博成立的社区公约、管理委员会等也形成了健全的辟谣机制。而这两点,微信都不具备,我们所拥有的就是对朋友的信任,在直觉层面上这是无条件的。

    有鉴于此,可以得出结论:尽管两大社交工具大大增强了人们接受信息的广度、深度,但人们鉴别真伪、区分对错的信息识别能力,显然并没有随之大幅提升。人们显然需要接受基本的谣言识别训练——比如要思考、要行动。鉴于这一点是如此困难,我们只希望有部分群体,能够保持怀疑的态度,甄别和查证、辟谣和传达。这样的群体角色,目前只有媒体人在担当吧。 (作者为研究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时评 00005 微信为何能成为传谣阵地 2014-1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