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间道 Y uedu ■杨晓明 乐清市民政局委托包文朴老师写了一本《乐清地名文化探析》的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有幸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先睹为快,颇受教益。 乐清地名文化探索,章节清晰,内容翔实,细分为“乐清历史沿革与乐清地名演变”、“乐清山岭峰岗名与山文化”、“乐清沿海名与海文化”、“乐清水网名与水文化”、“乐清地名与田园文化”、“乐清水陆交通与路桥文化”、“乐清地名与百工商业文化”、“乐清军事武装地名与尚武爱国文化”、“乐清地名与移民文化”,以及“乐清地名与乐清的音乐文化”,与“乐清的科举文化”、“乐清的建筑文化”、“乐清的气象文化”、“乐清的宗教文化”,还有“乐清地名的含义”、“乐清地名方言”等16部分。 该书的亮点是语言流畅,化朽为奇。包老师从一个全新的视觉出发,探索地名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几乎涵盖了乐清地名文化的方方面面,且资料翔实,编撰者精气神丰盈,治学态度严谨,挖掘深度比较深,研究程度比较透,涉及层面比较广,可谓字字行行显认真,章章节节写用心,页页篇篇亮文化。 仅举一例(见272页):更有趣的是,雪与地名直接发生关系。西联一个地名原叫“下雪”,不雅,村民开会讨论更名事宜。正值冬雪初霁,阳光穿云,彩霞满天,有长者出景而生灵感,提议改为“霞雪”,众人鼓掌同意,遂诗意顿起。 寥寥几十字,读起来,似一篇现场超短新闻,也像一则微型拍案惊奇。 由是观之,一是资料要靠平时的搜集、积累,也靠长期的沉淀、梳理,临时抱佛脚是绝对不行;二是仅根据人家提供的死资料,剪剪拼拼,贴贴裁裁,是很难写出活文章来的。要写出活文章,非得刻苦用心、开动脑筋、迈开双脚不可。 地名,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能让物质的地名,透出密不可分的精神来,那就要挖掘它的文化底蕴,探索地名的文化内涵。只有胸有丘壑如包老师者,把一堆堆的资料烂熟在心,再有一腔爱家乡一山一水一桥一地的豪情,一支随意挥洒、用笔自如的巧手,方能化呆为灵,化腐为神,化朽为奇,让一个个的死材料活起来。这是当前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特别高,分量特别重。一句话,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建议多多推广,让更多的人享受此精神大餐。窃以为,也可供当中小学生作乡土教材。 让地名生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