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笔
3  4  
蒲溪之上
这样的家园
闻赵乐强君
兼任“五水共治”
总督察长感赋
七月木槿花
县学巷9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蒲溪之上
2014-08-23

    散文

    W

    enbi

    ■杨坚

    蒲溪,又称大荆溪。关于蒲溪、新溪或荆溪,许多人弄不清楚哪个是那个?其实,蒲溪上游为两溪,一是石门潭下泄段为新溪,另一是荆溪,两溪在荆山脚水潭上汇聚之后就是蒲溪,蒲溪浩浩荡荡过中庄折向东流,经水涨至盛家塘分为南北二流入海。2014年初夏,我站在荆山山坡顶上,张望蒲溪入海口,回溯蒲溪之源,竟然发现蒲溪在我的生命里不知流淌了多少年。

    一

    我和很多人一样,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大荆溪为何叫蒲溪?有新溪,那么所谓的“旧”溪呢?据《大荆镇志》记载1929年前,这段溪道由久防一侧经过。1945年夏,一场大洪水,使这段溪流彻底改道,在大荆镇建成区一侧形成一条分流,即今日这段新溪。少年时,暑假我要到大荆石门村住一些日子,因为在石门村有一个企业叫“木器社”,母亲就在那儿工作。石门村除了“木器社”外,还有“镬炉厂”和“铁器社”。

    石门潭很深,我自然不敢去,只是在潭边的溪滩上玩水。在水里我和小伙伴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潜到新溪溪流下面的岩石间捉迷藏,水下时间呆长了,出水后整个下午眼睛红红的,如兔眼一样。那个时候,石门潭边新溪的堤坝,用原始的大石头构筑而成,圆圆的巨大的石头垒砌在一起,自然又壮观。夏秋一场大暴雨之后,站在堤坝上看石门潭口滚滚而来的洪水,从眼前呼啸而过。这天这地这流水与平时澄澈透明的宁静截然不同,天地水一片浑黄。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和小伙伴喜欢这些滚滚而来的流水,喜欢从堤坝上直接跳入水中,奋力向对岸游去,喜欢被洪水冲到对岸下游三四百米远再上岸,然后走到上游入水,一番拼搏之后又回到堤岸这边。

    这就是我少年生命里的石门潭与新溪。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石门潭什么时候形成?千百年的溪流为何从久防那一侧改道到今天这一边?在我的感觉里,潭水、溪流和天地一样,恒古久远,它一直在这里,我来或者不来,都没有关系。

    二

    蒲溪,顾名思义,与蒲草有关。据说在古代两岸蒲草茂盛,因此得名。但蒲溪古亦名婆溪,把“蒲”写成“婆”,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字音相同而笔误,但有关地名文字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个民间传说才领悟其中的寓意。

    相传在蒲溪上游,有一个地方叫小丁岙。有一户姓丁的人家,母女俩相依为命。女儿慢慢长大成人,母亲年迈病重。有一天母亲卧床不起,女儿急于救治到集镇上配药,恰逢暴雨初霁,山洪暴涨,激流一泄千里,仅有的步石矴早已淹没在水流之下,但该女毫不迟疑,顺着步石矴的方向过溪,刚到溪中,就被激流冲走,村里的邻居四处寻访,没有任何着落。这一天是农历六月十五。

    过了好多天,许多行人在荆山脚下,忽然闻到了阵阵桂花馨香。此地并无桂树,且未到飘香时节,众人迎风寻觅,在蒲溪的乱石滩上,荆棘丛中,发现了一具年轻女尸,面色如生,不仅没有腐烂,且散发异香。在此盛夏酷暑,女尸居然不腐?民众惊骇不已,赶紧报告官府。官老爷以孝心感应上苍,致有“尸散异香”的奇事,遂具奏朝廷。皇上敕封丁氏为丁十四娘娘,建庙受祀。圣旨下达后,当地民众就在丁氏遇难处附近的半山腰建造了一座庙宇,此山也被称为太婆殿山。后来,大荆东门居民,立娘娘庙于东门中街,塑娘娘像于庙中,以丁氏救母捐躯之农历六月十五为娘娘寿辰。

    三

    我踯躅在荆山脚下的蒲溪岸边,寻找当年那个凄美传说的发生地。荆山脚下蒲溪之上,大大小小的水潭依然深玄,倒映蓝天之下,溪水如宝石一样泛着绿莹莹的光芒。荆山庙耸立荆溪与新溪的交汇处附近的山上,这里供奉的是胡公大帝,一墙之隔的天后宫,殿宇宏敞,香火袅袅。有人告诉我说,我寻找的娘娘庙,可能是蒲溪祖庙,就在荆山的南麓。我从蒲溪岸边的水涨上坦村,登临荆山南山腰,这里就是传说中太婆殿山?荆山的南山腰,山势平缓,隔着蒲溪南望,莲花峰悄然开放在海天一角,不远处的西边,溪对岸的老僧岩以一个接客的姿态,千万年来永远期待客人的来临——这就是雁荡山著名的接客僧。站在这里,有一种冲动,我要涉水过溪,或翻越谢公岭,走向雁荡山的深处。

    1982年重修的蒲溪祖庙只有朴素的四间平房,矮矮的砖墙,点缀在豆篱瓜棚间。太婆娘娘的塑像,宁静而端庄。1959年公社化时被拆的蒲溪祖庙,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我相信,在《水涨杨氏宗谱》里被称为蒲溪祖庙,不应该富丽堂皇,因为太婆娘娘就是生活劳苦大众中间,为救母感动天地,她的孝心朴素又自然,凝聚着平凡人生的至真至美。其实,大荆各村娘娘庙甚多,都是祭祀丁十四娘娘的?大荆镇的东门中街的街面上,一座娘娘庙甚古。殿中一副对联:“救母捐躯,蒲水生香留圣迹;护境成佛,荆山有幸仰神威”。在此,我恍然大悟,蒲溪为什么称为“婆溪”了!

    四

    蒲溪流过水涨中花坦,奔向乐清湾的大海,我的爷爷一生劳作在这里。虽然我没有在这里出生,但少年时几次寒假,都被父亲从县城赶到这里劳动,现在想想父亲是让我感受故乡,不忘祖根。那时候水涨大桥还没有修造,除了坐竹筏过蒲溪到“水旁面”即水对岸,要绕道当时的104国道水涨公路桥。

    十月寒风渐起,我的爷爷带着我,每天一大早过蒲溪去挖番薯,然后一担担挑到溪边,直接倒入浅水区里洗净,为防止番薯随溪水飘走,必须用许多卵石围出一个大圈子。洗净了的番薯当场刨成番薯丝,凉晒在溪岸边一排排竹蔑上。

    每天傍晚,爷爷在我的身后,打着风灯为我照路,我跌跌撞撞,踩着高低不平的村间石头路面走在前面,昏黄的灯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有时这变形了的状貌自己看着也狰狞无比:在我前面歪歪斜斜,左右摇摆,变化多端,如影随行。蒲溪上的夜风刮来,冰凉刺骨。

    青黄不接,早稻米吃光了,晚稻还没有开镰,一天三顿吃番薯,弄得我常泛胃酸也经常拉稀。揭开锅,不是番薯饭就是番薯粥,冒出米粒屈指可数。这样的日子里,我特别思念香喷喷的米饭。蒲溪对岸“水旁面”是谷岙村,我在渴望有一碗米饭的时候,整天想着与谷米有关的问题,溪岸边明明都是番薯地,为什么要叫谷岙呢?

    直到现在,我在写有关蒲溪文字的时候,才明白谷岙不是盛产稻谷而是因为村落处在南山山谷里,故名谷岙。但在谷岙村北蒲溪水中,却有一个与米有关的地方叫米桶潭,只是当时我在洗番薯、晒番薯干及思念米饭时,没有想到这米桶潭就藏身于我附近。

    关于米桶潭,《杨氏宗谱》载:“潭中故多鱼,纶垂网撤,取携不穷。捕鱼可易米,以此得名”。从潭中捕来的鱼可以换米,现在想想,这米桶潭就是蒲溪赐予两岸村民取之不竭的一个米仓。《涨川盛氏宗谱》记录了盛永国写的一首《米桶潭》诗:“潭名米桶任鱼游,一网归来食可求。造物心情此美丽,雍萱莫及此无求”。

    五

    蒲溪东流入海,遇盛家塘这一岛屿打了一个湾,折成二流入乐清湾。南支流过的地方,称为蒲湾,在陡门头入海;北支流过舟山头,在大横浦入乐清湾。700多年前,从福建过来的杨氏始迁祖,登山瞭望蒲溪,感叹此地“野旷土肥,山水钟会”,带着族人从此在这定居。

    也许是了却少年之梦想,那天我特地开车去谷岙寻找米桶潭。沿蒲溪之岸,我没有寻到所谓的米桶潭。失望之际,谷岙村里的一位老农对我说,应该在104国道与谷岙村入口的溪边,只是几十年前造公路造大桥,岩壁炸开了许多,这米桶潭也许被填平了,也许沉于蒲溪水底了。米桶潭,成了名副其实的蒲溪之传说和梦想。

    不管怎么样,蒲溪以米桶潭这一直观的形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救母,被洪水冲走的少女丁氏,感天动地不仅升腾为蒲溪之神,护佑两岸村民,而且还成了蒲溪之祖。

    在蒲溪入海口不远的水涨东南海中,有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屿,形如覆置的筲箕,名筲箕屿。筲箕是农村里一种细竹篾丝编织的圆形浅竹筐,用来盛米淘米。传说这一带海中,生活着一种人身鱼尾的人。他们善于织水为绡,他们生产的这种绡布,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一天,有一位12岁的女孩,拿着筲箕从海底水府出来独自淘米,恰逢中午涨潮,海水暴涌,这位小小的美人鱼措手不及,手中的筲箕随着海水漂走了,最后流落到了这里,成为筲箕屿。蒲溪的传说意犹未尽,蒲水已归流入海,传说却一直回荡在水里云间,而其传说之主题,永远与米其实是与生存、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

    蒲溪之上,承载我们许多苦难与幸福,也幻化我们许多美丽与梦想。

    蒲溪之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笔 00005 蒲溪之上 2014-8-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