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综艺
3  4  
我市三姐妹获重奏组金奖
《南宋大贤王十朋》
入选签约省中青年编剧扶持项目
我随十八军足迹进藏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风云雷雨山川坛始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4年8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风云雷雨山川坛始末
2014-08-16

    ■谢林豪

    乐清市区西隅四象山之阴的华山(即花山)北麓,箫台山(即棋盘山)的沐箫泉(今称梅溪)下游的南首,东临西河(金溪)的一大片地域,民间称呼“山川坦”、“山冲坦”,其实是明、清时期乐清县的“风云雷雨山川坛”,即“神祗坛”。距今已有六百四十余年的历史。

    山川坛元代是“常平仓”(即济留仓)。明《永乐乐清县志》:“济留仓在县治西隅,元大德间建,后废,其址今为风云雷雨山川坛。”卷四又载:“风云雷雨山川坛,元附祭社稷坛,国朝洪武元年定拟立山川坛于城西北,立雨雷师坛于城西南。三年,知县张具瞻建风云雷雨坛于县西隅箫台山趾,建山川坛于前郭(南门)圆通庵东。六年,依式合祭于风云雷雨坛。十四年,颁布降《洪武礼制》,以本县城隍神位同坛致祭。坛制、房屋、祭器、祭仪,已上并与本府同。”清《光绪乐清县志》,“神祗坛,即风云雷雨山川坛。……嘉庆廿一年,令刘荣珍修。”明《隆庆乐清县志》坛制:“坐子向午,高二尺五寸,方二丈五尺,四围共一十丈。四出阶,帷午阶五级,子、卯、酉皆三级。燎坛在东南。设神牌三,以木为之,尺寸与社稷坛同。……祭四三坛,以祭社稷之明日致祭。《大清会典》:‘岁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余仪与祭社稷同。’”

    祭仪,光绪县志有祥尽阐释,现简述如下:逢年二、八月的上戊日之次日,鸡初鸣,县衙官员身着朝服齐集于坛前。待黎明,承祭官舆洗,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文东武西各就拜位序立。坛树三神牌,司祝宣布开祭,承祭官州坛,三上香,焚柴祭天。三坛均设祭器、祭品三大件,祭器八大件计一十八小件,爵五十四只。承祭官三跪九叩,献祭礼,高读祝词,以祈风调雨顺,盖风云雷雨生育万物,皆有功于民。参祭者在神位前跪安,行三叩礼,遂献爵。祭礼毕,送神藏至于库。礼成,众皆退去。

    大祭坛设山川坛中央,东距西河约40米,南与天后宫(即新宫,今乐成一小内)。相隔约25米,北离梅溪泉30米许,西首上方150米左右为梅溪书院。祭台以石砌筑,上有扁柏、冬青树。祭坛东首20多米是王通庙。隆庆志载:“王通庙,一在风云雷雨山川坛东。”庙面东临西河,系三间一偏。庙后偏北长有一大樟树,今遭砍伐无迹。王通庙往北15米是“花山桥”,小桥横跨梅溪出口处,过小桥往东数步为“仓桥”(即媒娘桥)。山川坛以北过梅溪是“和尚田”,据传清代时一徐姓武官居此,屋边好大一片场地成了徐的演练场,马匹关在天后宫的后边,后徐武官败落,将演练场卖予沐箫寺所有,僧人将此辟为农田,此处遂称“和尚田”。今已建满房屋。山川坛西南的华山脚有古井一口,曰:“花山井”。永乐志载:“花山井,在县治西风云雷雨坛西”

    民国间,风云雷雨山川坛废弃,空置。据当地耆老回忆,抗日前尚存大祭坛残垣,日寇侵犯乐清县时,国民党军队的机枪连驻扎在新宫,为练兵所需,将废弃坍圮的大祭坛拆毁。

    解放后,风云雷雨山川坛其址成为空坦与园地。如今,则为一大群民居及学校。1953年一场特大台风肆虐乐清时,把新宫大殿北首厢房刮了个精光无存,叹昔日之山川坛也抵挡不住风云雷雨啊!

    风云雷雨山川坛始末

    乡土

    Z

    ongyi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综艺 00006 风云雷雨山川坛始末 2014-8-16 2